文化“求”源,非遗“实”践——江苏大学求实书院举办非遗传承劳动教育社区实践课程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劳动教育深度融合,3月15日至22日,江苏大学求实书院以“文化‘求’源,非遗‘实’践”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周的非遗传承劳动教育社区实践课程。活动特邀面塑传承人陈斌老师、张娟老师与丝网花技艺传承人蒉载初老师担任主讲老师,带领学生在社区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的匠心之美。
一、面塑+国潮IP——指尖捏出“神仙师徒”
当非遗面塑遇上国漫顶流IP,传统文化便有了“破次元”的表达。省级非遗面塑传承人陈斌老师以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与“太乙飞猪”为原型,带领学生用指尖艺术重现电影名场面。
“飞猪的喜剧感藏在细节里——嘴角上翘3毫米,眼神要45度斜视。”陈斌老师手持竹刀,将电影中憨态可掬的飞猪拆解为揉泥、塑形、镶刻三大工序。学生们捏出圆滚肚皮与层叠翅膀,更有创意党为飞猪设计各类发型,憨态与灵动并存,令人忍俊不禁。
从荧幕到指尖,神韵复刻是关键。“道袍褶皱要如泼墨山水,虚中有实;红鼻头、双下巴藏着仙人的诙谐。”学生们以牙签雕琢衣纹,用朱砂点染醉态,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精准,将“太乙真人”的仙风道骨与幽默风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陈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面塑的基本技法,更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节刻画来传达人物的神韵与情感。随着指尖的翻飞,一个个栩栩如生、神韵兼备的“神仙师徒”面塑作品逐渐成形,令人赞叹不已。
二、丝网花+传统意象——丝线缠绕“古韵新生”
如果说面塑课堂是“国潮狂欢”,丝网花课程则是一场“古典雅集”。省级非遗传承人蒉载初以丝为笔、网为墨,带学生编织郁金香的热烈与玉兰的高洁,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
蒉载初老师轻捻铁丝,指尖翻飞间,郁金香和玉兰花花瓣层叠绽放。“丝网花的生命力在于‘张力’,每一弯折都要精准控制。”学生们屏息凝神,缠绕、套网、组装,最终以绿叶衬红花,定格春日盛景。
求实书院以“非遗+劳动”为切入点,构建“传习—创作—展评”一体化学生社区育人机制。后续将举办“书院非遗创新工坊”,持续组织非遗匠人走进社区开展非遗公益教学,推动技艺传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本次课程通过“以劳育美、以美润心”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非遗技艺中触摸文化根脉,在劳动创造中涵养工匠精神,为“五育融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未来,求实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育人品牌,让传统文化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机。
(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