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别样的“适•宜”书院 ——梁校长在学生社区书院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今天,很高兴参加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适园书院和宜园书院揭牌仪式。刚才,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许龙成介绍了学生社区建设的未来打算,黄海梅和沈玲两位同志详细阐述了两个书院的建设思路,大学生“视觉美育”社团负责人薛丹丹同学解读了两个书院吉祥物和院徽的设计。我觉得,讲得都很好。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对适园书院、宜园书院成立表示祝贺!
今年是学校建校6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适园书院、宜园书院揭牌仪式,很有意义。在此之前,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作了大量调研工作,譬如标识系统的设计、书院匾额的制作、院刊的编辑等等,还就两个书院提出了很好的建设发展思路,非常好。然而,适园书院、宜园书院的牌子能挂多久,能有怎样的影响,是值得思考的。
两个书院隶属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是垂直管理的关系。“中心”要全面负责“书院”的意识形态、人员配备、场地建设等工作。中心的功能:一是在教育中实现思想上的引领,有序开展思政教育、健康教育、通识教育、劳动教育等;二是在管理中实现行动上的守正,着重抓好意识形态、习惯养成、违纪行为、制度运行等工作;三是在服务中实现情感上的和洽;高度重视服务大厅建设、好用物理空间、疏通诉求渠道、协调各方力量等工作。作为中心开办的“书院”要在其中找到自身位置,发挥应有作用,凸显独特价值。
学校里挂不少牌子,挂上去的时候热热闹闹,时间久了,人们也就遗忘了。就其原委,多种多样。一些“平台”最终落得个形式主义的躯壳,恒久的叙说着“不作为”的实事。
为什么要创办适园书院、宜园书院?其目的是:革除现代学校“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等诸多弊端,着力发扬古代书院“师生感情甚笃”、“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学有得”的优点,从而“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复古,也不是要搞“左”的一套。而是要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探索新的教育路径、构建新的学习平台。一是大力倡导自主学习、自由研讨、朋辈交流的学习形式。学习需要更加开放的环境,更为包容的胸怀,要勇于突破班级、年级、学院的界限和束缚。譬如:毛泽东参加的“新民学会”,周恩来参加的觉悟社、陈延年参加的“进化社”。学校记者团的学生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以能者为师,相互学习。二是大力倡导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学人风范。邀请有才华有情怀的人来校举办“会讲”(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师开讲,譬如: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就是书院会讲的一个典范)和“讲会”(定期举办的年会、月会)活动,打破“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做派。三是大力倡导泛在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习惯。把宿舍建设成为宜居、宜学、宜友的空间,打破教室(空间)、课堂(时间)的界限,在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很多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都需要我们在社区中加以推进,譬如:社区中心正在建设“大学生安全网络学习资源”。四是大力倡导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资源”,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譬如: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绿色生态园”建设。
如今,适园书院、宜园书院成立,在缺乏人员、经费、场地等情况下,能不能办好,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付诸行动。
一靠制度立身。初心如何实现,关键在制度设计。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指导性、约束性,鞭策性、激励性,规范性、程序性。能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为此,建立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制度是书院健康运行的基础。譬如2023年6月,教育部思政司发布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履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强化“一岗双责”,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常委会、全委会和校长办公会重要议题,每学期专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机制构建、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学校、部处、院系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建立与学生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及时解决涉及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3)结合学校情况,整合资源力量,积极依托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有社区特点的教育品牌活动。年底各党二级学院总支书记述职时务必要讲一讲这方面的内容。
二靠信念激励。做事就要有一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当我们作出成效,自然就会得到重视。作为书院建设的创立者、开拓者,要有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建设一个有情怀、有风骨、有精神的书院,关键是打造书院独特的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化源于我们的深度挖掘、来自我们的不懈追求。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青年成长的故事催人奋进,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我们要把“财经底色,粮商特色”的职业追求,“数智素养+财务技能”的通识教育,“文明、友善、安全、劳动”四个课堂的实践要求融入书院文化体系,滋润学生成长,丰盈学生精神。
三靠实干成事。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从哪里来?《指南》提出:(1)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做到全员覆盖、全时保障。选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在学生社区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技能实训、项目实践、生涯规划等。选聘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社区兼职辅导员。(2)邀请两院院士、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以及“五老”等先进群体进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3)充分发挥学生在朋辈教育帮扶、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在学生社区建立活动场所集群,培育品牌活动项目。书院已经成立了《文萃》编委会,很好。我们还准备与淮安市妇联、周恩来纪念馆等单位合作,相信只要我们主动出击,积极联络,一定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先进、蓬勃、开放、共享的“适•宜”书院而努力奋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