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重构经典 沉浸式戏剧《雷雨》实验演出圆满落幕
4月16日晚,“一站式”社区活动——“极简版《雷雨》沉浸剧场”于1号公寓楼党团活动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旅游管理系辅导员郑洁主持,共有10名学生参与,该活动以“零门槛、轻量化”为核心理念,通过环境戏剧形式对曹禺经典剧目进行解构性演绎,吸引校内多名师生共同参与,开创了校园文化实践的新范式。
跨媒介叙事:日常空间赋能文学表达
活动突破传统舞台限制,以活动室为天然剧场,通过场景符号化设计实现文本的当代转译:课桌重组为象征封建秩序的家庭场域,黑板粉笔标注角色命运脉络,手机灯光构建雷雨夜的视听张力。参与者通过随机分配角色卡与关键词提示,在即兴互动中完成周朴园、繁漪等人物关系的戏剧重构。“极简并非消解经典,而是通过减法凸显文本内核。”郑洁阐释设计理念,“我们剥离原著的复杂情节,聚焦‘权力压迫’与‘个体觉醒’的核心冲突,使参与者更直观感知文学母题的现实映照。”
参与式共创:戏剧实验激活群体思辨
演出摒弃预设台词与程式化表演,依托“环境沉浸-线索触发-集体叙事”三层机制推动剧情。在“喝药逼问”“血缘揭秘”等经典桥段中,参与者以肢体语言、光影交互及板书符号展开多维度演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终幕通过全员同步开关手机灯光的仪式化操作,隐喻封建家族体系在雷雨夜的彻底倾覆,将现场情绪推至高潮。参演师生在后续研讨中高度评价活动创新性。学生表示:“当《雷雨》从专业剧场下沉至生活空间,经典文本与青年群体的对话显得更具破圈力量。”
育美与共:文化实践深化立德树人
本次活动彰显了“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念。此次极简版《雷雨》不仅是一场戏剧实验,更是一次文化育人路径的创新探索。当手机电筒取代专业灯光,当粉笔字迹消解程式化台词,青年群体正以独有的表达语法,让经典文学在当代校园中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