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 | “青年说”理论宣讲①|走进国之栋梁 传承伟大精神

发布时间:2025-04-14 10:34:17 耿丽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将“天下事”转化为“身边事”,引导青年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自身履职能力,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推动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成立了“青年说”理论宣讲团。宣讲团成员由支部党员和发展对象组成。

3月12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在综合楼1633党员活动室开展了第三十三期“青年说”理论宣讲活动。本期宣讲由2022级预备党员田雨鹭、赵贺阳担任主讲人,宣讲主题为“国之栋梁”。

1.png

2.png

宣讲进行时

宣讲伊始,预备党员田雨鹭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生平事迹与卓越成就。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宁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他自幼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从此立下为国家强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于敏早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毕业后毅然投身于国防科研事业。1961年,他接受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后,便隐姓埋名28年,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他的带领下,我国仅用时两年零八个月便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的奇迹。这一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国家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于敏一生淡泊名利,却获得了诸多至高无上的荣誉,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和国勋章等。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他高度赞誉。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他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书写了“国之栋梁”的壮丽篇章,是全体中华儿女学习的楷模。

3.jpg

预备党员田雨鹭宣讲

预备党员赵贺阳讲述了张桂梅的感人事迹。1996年,张桂梅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前往条件艰苦的云南华坪县任教。面对当地教育的困境,她决心创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为贫困山区的女孩们点亮希望之灯。在克服了资金短缺、师资匮乏等诸多困难后,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建校以来,这所学校已助力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用知识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也为山区教育事业书写了传奇篇章。张桂梅身患多种疾病,却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她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者的使命和共产党员的担当,也赢得了无数赞誉和荣誉。张桂梅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激励着人们为梦想拼搏、为教育奉献。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以张桂梅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她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学习,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4.jpg

预备党员赵贺阳宣讲

5.jpg

6.jpg

7.jpg

宣讲团成员们认真听会

通过此次“青年说”理论宣讲的学习,全体成员加深了对持之以恒的科学奋斗精神和爱国为民的“赤子精神”理解。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进一步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学好党的创新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华强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外国语学院 “青年说” 宣讲团开展活动,讲述于敏、张桂梅事迹,强调精神传承与新时代青年担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