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队伍入驻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建设背景与理念创新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积极践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响应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基于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创新提出“三维联动、四维融合”理念。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打破传统工作壁垒,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学校党委明确“三个百分百”目标,形成 “1+4+N” 队伍入驻模式。即1个党建统领中心,统筹各方;4类专业队伍(辅导员、学业指导、管理服务、心理辅导)各司其职;N个校外资源协同育人,推动育人力量向社区聚合,提升育人成效。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积极融入其中,发挥专业特色,助力学生成长。
二、队伍入驻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党建引领,激活社区红色动力
党建引领是关键。学校成立社区党建工作站,构建四级组织体系。校领导带头深入社区,通过多种活动收集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2024年至今,共走访56次,推动解决20余项实际问题,如宿舍改造、自习室扩建等。“双导师制”将党建与学业指导融入社区,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积极响应,打造“党建+专业”模式,实施“Ai 未来”计划,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借助学院微信平台设立“我来讲党史”专栏,传播红色文化,学生党员干部力量入驻社区,一线解决全部学生需求。
(二)专业队伍,筑牢多元支持体系
辅导员贴心陪伴:辅导员按 “同楼居住、同层办公、同步生活” 原则入驻社区,创新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计算机学院辅导员依托 “启明” 工作室,提升服务能力,定期研讨学生需求。
学业指导助力成长:学院组建学业帮扶小组,开展多样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学业。计算机学院各教研室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针对专业课程举办技巧分享会等活动,解决学生学习难题。高分优质学子入驻社区开展一对一辅导,稳固学生在社区内发挥作用。

管理服务高效便捷: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联合服务站,借助于“明德一站式社区”云平台,提高服务效率,缩短事务处理时间。计算机学院积极参与推动服务信息化,优化线上服务流程。
心理辅导守护健康:社区“心灵驿站”配备专业咨询师和预警系统。计算机学院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助力学生心理健康。
(三)校外合作,拓展协同育人版图
校外资源的引入拓展了协同育人网络。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引入行业导师。开展师兄师姐传帮带精英大讲堂、校友会助力创业等活动。计算机学院与 15 家企业合作,建立12个实践基地、1个产业学院,邀请企业专家指导,提升学生实践与就业能力。优质学生以实习为契机,在社区内进行动员宣传,夯实就业成效。
三、特色育人品牌与显著成效
(一)“筑梦工坊”,助力全面成长
“筑梦工坊”整合资源,设置多模块育人。技能提升模块与企业共建实训室,计算机学院增设大数据等前沿培训课程;文化浸润模块融入计算机文化元素;实践育人模块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四点半课堂”,精准学业帮扶
“四点半课堂”安排教师答疑、学霸分享、企业人员指导实操。计算机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参与学生成绩提升,补考率下降。
经过两年实践,学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成果丰硕。学生满意度提升,学业预警人数下降,文化活动参与率提高,毕业生留吉就业率稳步上升。
四、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学校形成系列可推广经验。机制创新上,建立联席会议解决跨部门难题;数字赋能方面,开发 APP 实现服务便捷化;评价改革将社区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空间再造打造多功能共享空间,满足学生学习交流需求。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队伍入驻”内涵建设,重点推进“双师型”社区导师培养、跨学院混住育人模式探索等工作,努力打造吉林省应用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示范样板,为培养新时代建筑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培育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