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万花筒——纪录片创作与评奖策略
6月3日下午三时,人文楼副楼A301开展了由我院广告学专业2004级毕业生,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项目负责人,郭宗福导演主讲的以“镜头下的万花筒”为主题的纪录片创作与评奖策略讲座,广告学专业余霞、乔同舟老师参与了本次讲座。
为什么选择拍摄纪录片?
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坚持去做是郭宗福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广告系的学习和相关电影的观看中,郭宗福对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他认为能够尽早的摸索到自身的兴趣所在,便能更好地树立目标。
在很早的时候,郭宗福就期望能够走出去看世界不一样的风光,为此他坚定地选择了省外的学校,又通过影展去到了不同的国家,与各国制作人交流。对郭宗福来说,纪录片可以拍摄万物,就像大可大、小可小的万花筒,笼罩着人们看到的和背后看不到的奥秘。
人生出其不意,《米朵的希望》的获奖是对郭宗福能力的证明与认可,他还希望进行更多的尝试。他说:“趁着年轻,能做就做,机遇只有一次,我们需要把握住机会,多出去走走看看。”他认为拍摄纪录片是一个把个人审美融入到画面的过程,他把过去在外的拍摄经历视为如今在媒体拍摄的积淀。
接着,郭宗福借《米朵的希望》分享了他纪录片的创作经历。《米朵的希望》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短纪录片,讲述了华西的王文涛教授去甘孜州为当地的米朵拉姆治疗包虫病的故事。
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项便是语言问题。为此郭忠福找到村里人,现场翻译大概范围内容,再后期一字一句理解,把每一个问题都落到实处。在现场的调度方面,郭宗福认为这是一种“基于事实前提下对生活的重现”,是一种“围绕场景的不刻意去设计情节的表演”。作为纪录片导演,郭宗福认为一个好的导演需要对镜头的语言风格和画面品像有所把握,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打光和自然光的模仿以突出人物的主体,同时在纪录片的呈现中预判情绪并进行抓拍。
在活动提问环节,郭宗福表示,同学们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找到自己喜欢的纪录片的类型,再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进行模仿和寻找素材。
对于纪录片的选送,郭宗福认为应先研究纪录片的评奖规则,把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分类,再根据题材进行选送。在拍摄过程中,郭宗福表示,与拍摄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纪录片呈现的保障。他认为镜头像万花筒,记录下了芸芸众生,无论是手机还是相机记录下的瞬间,都可以成为特殊时刻的记忆。
最后由余霞、乔同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梦想的坚持和背后由衷的热爱是很重要的,从郭宗福导演身上,我们能看到特别能吃苦、特别执着的广告人专业精神。”“郭宗福导演基于主题对作品视角创意表现出来的执着追求,就像戴着镣铐跳舞的广告人。我们要学习郭宗福能吃苦和朝梦想努力的精神,朝着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