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赴上海、浙江开展“追寻党的足迹”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主题教育总体安排,在党委组织部部署下,7月14日至16日,学校组织90余名学生党员赴上海、嘉兴、安吉开展“追寻党的足迹”主题实践活动,重走“一大”路、学习“两山”论,追寻红色足迹,赓续初心,重温历史。
(重温入党誓词 通讯员 戴壮 摄)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互称的第一声同志,依旧在耳边回响。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本是一处普通的石库门两层老楼,但确见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在此初创伟业的历史。7月14日下午,同学们到“一大”会址研学,跟随历史的步伐,瞻仰了中共一大代表的照片生平以及中共建党时的珍贵文物、文献等数百件展品,感知党史细节、体悟信仰忠诚。走在一幕幕历史场景中,熟知的历史人物会出现在你面前,他们演说、对话、战斗,仿佛昨日重现。同学们不由地放慢了脚步,眼眸中饱含着追思和敬仰,接受着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和洗礼。72种《共产党宣言》全部展出、与背景LED屏幕结合,演绎“真理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和“初心的守护”,引领同学们深入了解《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厚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石武英讲授主题党课 通讯员 戴壮 摄)
“在中国一大的纲领中,党的奋斗目标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石武英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力开创美好未来”讲授专题党课。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伟大实践,经过百年积淀与传承,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与血脉,对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具有追根溯源的意义。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关键“坐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最初的源头。石武英勉励同学们要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奋斗力量,爱党爱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同学们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 通讯员 戴壮 摄)
7月15日,同学们来到嘉兴火车站参观了1921年站房(复建)。通过站房里的展陈,同学们了解了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的历史必然性,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和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印记。沿着102年前中共一大代表们的足迹,同学们从1921站房徒步出发,途经老火车站、宣公祠等地,最后汇合于狮子汇渡口。在狮子汇渡口,瞻仰了中共“一大”代表人物雕塑群,与革命先辈“对话”,实地感受中共“一大”代表从这里登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历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红船起航》主题展。通过“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光辉历程”“走向复兴”四个专题展,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心悦在红船前肃立良久,她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红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青春小我融入强国大我,立信念之帆,筑振兴之舟,启复兴之行。”
下午,同学们来到嘉兴烈士陵园,怀着无比沉重又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默哀,重温入党誓词,祭奠为中国革命献身的先辈们,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晚上,实践团成员分组开展了以“弘扬建党精神,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分享了两天以来的研学心得和学习感悟。经济管理学院财管2002班程锦雨表示,这两天的研学之旅带她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当她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其中的震撼与伟大,令她热泪盈眶。文法学院研究生薛俊君说:“通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历史意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生“青马班”学员胡萍表示,在实践活动中,她们了解建党历史、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会到学思践悟、细照笃行的重要意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作为研青马的学员,她们首要的便是要树立正确三观,在践行初心使命中,不断学习,不负时光。
(同学们参观安吉县鸟瞰模型 通讯员 戴壮 摄)
7月16日,同学们前往“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实地研学。走在山清水秀的乡间路上,看着乐业安居的乡风乡民,听着余村从贫穷落后到美丽乡村的发展历程,学生党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山”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在冷水洞水库和矿山遗址前,同学们开展两山风貌对照式学习,现场体验“千万工程”成功实践样板村余村环境整治前后的巨大蜕变,实地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
园艺林学学院黄浩同学思想被深深的触动:“作为园林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两山理论”思想,并将其应用到自己将来的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应用中去,努力让更绿的水、更青的山,更美的设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