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育人新阵地
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法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统筹布局文化育人体系,深度发掘社区文化资源,丰富空间文化内涵,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塑造独具韵味的社区文化品牌。
一、社区艺术改造:搭建社区文化育人空间
社区充分利用29号公寓楼架空层的空间特点,装修设置了展示区、交流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打造“共享艺术空间”。展示区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涵盖绘画、摄影、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平台。交流区放置了书籍和手工制作设备工具,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增强了师生与社区环境的互动性。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的环境美观度,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秉持美育理念:构建社区文化育人体系
社区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精心构建特色鲜明的美育工作体系,将文化育人作为学生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构建了以“文化引领、活动支撑、品牌塑造”为主线的文化育人体系。社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浸润、非遗文化知识传播、美育教学等参观展示交流体验等多种举措推进美育教育工作,持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
师生陶艺展
三、传承文化根脉:开展社区文化育人活动
社区结合专业和学生特色,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以传统茶艺、美术、音乐为载体,策划“诗与远方”系列活动,开展“茶话人生”茶艺鉴赏、“爵对青春”音乐会、“画里有话”师生艺术作品展;结合“中华经典诵读写”、“人文大讲堂”和“星空读书节”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思政教育。此外,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开展陶艺师生展、茶文化体验、毕业“美一次”拍照打卡活动,以趣味形式强化价值观引导。
霜降茶会
四、开展艺术实践:打造社区文化育人品牌
社区以美育教育和文化建设为主导,通过校企、校地融合路径,打造非遗传承与艺术、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实现知行合一。积极引进非遗传承人来校讲学授课,开展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培训和廉政文化教育。邀请非遗传承人周传柄传授学生传统皮具制作技术,“江南刺绣馆”馆长曹军向师生讲授千年刺绣文化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底蕴。将青瓷制作、蓝夹缬技艺、剪纸等众多非遗项目引入文化社区,开展“非遗颂清廉,匠心致初心”主题系列活动,更好地将美育文化与育人工作结合,为师生供给丰富的精神滋养,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