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之七】 “七力”联动 双向奔赴 做好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黄山学院始终锚定“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精准施策、务实合作,全面服务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安徽省“三地一区”“七个强省”建设,全力助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全力融入发展。学校与黄山市、滁州市、铜陵市、潜山市、黄山市各区县、华为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黄山九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建有旅游管理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紧密服务人才强省建设,组织干部教师赴黄山市各区县挂职、市直单位、担任“科技副总”40多人次,发挥好高校智力优势。紧密服务人才强省建设,建成就业基地、实习基地700余家,鼓励大学生反哺家乡、回馈社会,毕业生留皖率始终在65%以上。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多次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斩获大奖。
倾力科技创新。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科优势,在科技攻关、联合研发、成果转化上深耕细作、聚力发力,教师服务地方各类项目1300余项。以服务为依托,持续开展生态环保、文旅融合、精细化工、智能制造等研究。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搭建科研团队,共建省市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社科、艺术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0余项,合作申报项目、推进成果转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建立教师应用能力工作站,严格考核制度,教师进站锻炼,产学研结合,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合力扩大开放。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立足“大黄山”发展定位,展示徽文化魅力。与市政府、外交学院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参与2023年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等,配合开展黄山市各类重大外事活动。与市政府、上海大学共建黄山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首届大黄山国际传播论坛,打造黄山国际化传播新平台,助力黄山打造国际会客厅。承办安徽省侨联第二期海外皖籍侨领研修班和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等,向世界推介现代黄山、传播徽州古韵。发挥国际办学优势,与境外30多所高校签订友好交流协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留学生教育,打造“留学黄山”品牌,成为黄山市教育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学校先后选派3批6名驻村干部前往潜山、祁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之下,潜山市顺利脱贫,乡村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祁门县继光村、永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摘帽”,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长,永胜村成功申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织开展艺术赋能“美好乡村”建设,为富溪乡光明村等100多个村落提供景观提升方案。依托“四千工程”,实行博士服务团“1123”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1个服务团队获省委组织部“115”创新团队,1个科研服务团队的案例获批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协力社会治理。成立黄山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市领导批示及省法学会表彰,为黄山市“平安建设”献计献策。成立社工服务公益组织,用社会工作方法助力弱势群体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受益人数超千人。共建黄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编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手册》,涵盖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辨别和处理、中小学生心理筛查干预办法及流程,为全市教师开展教育培训,建立上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元化心理教育辅导。
致力终身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服务领域,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等相关工作。提升区域人才素质,形成函授教育、业余、脱产、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等学历毕业生3万余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1万余人,组织近4万人次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完成1万余人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1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聚力志愿服务。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协助黄山市举办陶行知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和徽学大会等。建成徽州文书博物馆、徽州文化研究展示馆,开设徽文化类课程,长期致力于面向黄山市开展徽文化社科普及活动。学校师生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黄山市各项体育赛事,积极开展支教、广泛开展敬老助残、电器维修等公益活动,打造“行知课堂”特色实践品牌,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千名学生暑期服务家乡、服务山区计划成效显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