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谱写教育援疆“奋进曲”
十五载,春风化雨,润物育人。淮南师范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新疆普通文理高考生,2010年开始招收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2011年开始招收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2012年开始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援疆计划,面向新疆和田地区定向招生并培养。十五载共培养新疆籍毕业生510人,他们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截至目前,共有新疆籍在校生424人,分布在11个二级学院和29个专业,他们不久之后也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
十五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淮南师范学院自2018年秋季学期起,主动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市基础教育,进一步拓展教育援疆的服务面向,推进新疆“双语”教学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至今,已连续选派三批286名大学生志愿者和13名教师志愿者先后进入和田市31所中小学和15个教学点顶岗支教,累计面向56492名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开课近9万节。
从招收新疆籍学生进入淮南师范学院开始专业学习,到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市基础教育,淮南师范学院教育援疆实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阶段“全覆盖”;从“迎进来”到“走出去”再到“留下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与促进边疆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锻炼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紧密契合。回首来时路,砥砺再前行——淮南师范学院聚力实施“五融合”,谱写教育援疆“奋进曲”。
思想融合,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上下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正确方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立足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群体性差异,加快和扩大教育开放,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潜心构建的“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的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优势,出台《淮南师范学院新疆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工作管理办法》,主动将服务祖国新疆和田市的教育教学发展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范畴,成立校党委书记和院长为双组长的援疆支教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每年100万元的援疆支教专项工作经费,编制《援疆支教工作手册》《援疆支教日记本》,出版《援疆支教和田行》,开展光彩援疆奖(助)学金评选推荐工作等,努力把淮南师范学院全体师生的爱洒在祖国西部边疆,共同谱写新时代下的和田故事。
目标融合,加强知识学习和认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淮南师范学院始终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以新疆籍少数民族在校生和援疆支教学校中小幼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五个认同”教育为工作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用心开展系列课外活动,让新疆籍民族学生在“祖国同颂”中认同伟大祖国,在“节日同庆”中认同中华民族,在“文化同享”中认同中华文化,在“党旗同举”中认同中国共产党,在“道路同行”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万人诵读、万人歌咏、万人观影的“万人”革命文化系列大型活动让人心潮澎湃,“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民族舞蹈大赛、趣味运动会等让人心生向往,包含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服饰设计、民族特色美食等多样形式的“民族风情文化周”主题教育活动让人增添自信,组建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共同参与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让人遍览山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情感,使各民族学生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实践场景中交往、交流与交融,奏响了情理交融的“五同”交响曲。
主体融合,深化人才培养和协同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淮南师范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高水平”办学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要求,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教育援疆工作实施的十五载时间里,淮南师范学院始终把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中小幼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联系合作,协同开展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顶岗支教、创新创业等活动;加强党支部与团支部的组织合作,成立援疆支教临时党支部和团总支,在每个支教点成立临时团支部,以党建统领提升团组织工作活力,发挥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顶岗支教带队教师和支教学生的沟通合作,在每个教学点开展教育教学巡查、集中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支教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锻炼。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促进校地协同、党团协同和师生协同的有机融合,既为支教学生提供了实践资源支持,也为支教地区中小幼学校学生的全面成才保驾护航。
文化融合,筑牢民族团结和红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学校面向在校民族学生,积极开展红色实践教育,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建国大业》《厉害了,我的国》《战狼》《红海行动》等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同学们前往井冈山、延安、金寨、淮南新四军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实践学习,通过看实物、观图片、听史实、接受现场沉浸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零距离感受革命先辈们铁心向党、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做红色传人的行动自觉。在新疆和田,援疆支教大学生在教师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力量,通过主题党课、班会等活动引领学生增强对祖国和党的热爱之情;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学校和当地社会服务,帮助学校完善运动场地、清理路面,组织孩子们唱红歌、学朗诵,为孩子们添棉衣、买手套……共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232人次,为123个班级讲授123节党史课,先后组织捐款捐物近3万元,受益师生达6000余名,用一件件暖心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绽放在祖国边疆。
发展融合,促进人才交流和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写道: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做出的这个人生选择。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淮南师范学院教育援疆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明确工作目标、拓展工作主体、促进文化交融,努力培养能堪时代重任的兴疆固边人才。在教育援疆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有积极回乡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2017届毕业生党员库尔班妮萨•塔吉、2020届毕业生党员凯丽比努尔•塔西甫拉提,有因援疆支教结缘而毕业后再赴新疆就业的2020届毕业生陈雪莲,有主动投身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2018届毕业生项莹蘋、2021届毕业生张丽娟……他们是教育援疆的一个个缩影,他们选择奔赴祖国边疆、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选择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融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之中。“留在新疆、建设新疆是我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这句话不仅是再赴新疆就业的陈雪莲同学的远大抱负,也是淮南师范学院教育援疆实践的价值追求。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蓝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发展好各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淮南师范学院将持续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继续扎实做好教育援疆的各项工作,切实肩负起教育强国的师范担当,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应有贡献,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