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联动・双环加持:构建学生社区育人力量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4-29 10:53:22 徐慧平

我校以“队伍入驻”为抓手,整合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服务、育人力量五支核心力量,构建“日常服务全时在线、专业指导精准触达、先锋引领全域覆盖”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五支力量从“物理入驻”向“价值嵌入”的跃升,打造“需求即时响应、成长全程护航、资源高效整合”的社区育人新生态。

、多元队伍协同入驻:织密社区服务网络

(一)领导力量:高位引领的“战略设计师”

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主讲思政课,常态开展“书记下午茶”“校长面对面”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业发展、生活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诉求,牵头协调职能部门限时办结,推动顶层设计与学生需求深度对接,形成“带头示范、全员参与”的育人氛围。

图片5.png

(二)思政力量:铸魂育人的“思想工程师”

辅导员队伍推行“1+2+N”驻点模式,每日9:00-21:00轮值服务,除学业规划、就业咨询等基础服务外,创新打造“思政+”育人场景:创业就业空间辅导员联合企业导师开展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学习沙龙室,实施“学霸辅导员计划”,辅导员定期开展高数、英语专项辅导。此外,融合谈心谈话室等功能空间,开展“红色励志故事分享会”,将学业指导与思想引领结合,既解学业难题,又厚植学生红色情怀,成为全方位守护学生成长的中坚力量。

图片6.png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建“社区思政宣讲团”,以党团活动室、学习沙龙室为核心阵地,构建“理论浸润+实践赋能”育人模式:一方面依托红色长廊文化墙、多功能活动室,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红色经典研读会”等活动,结合历史事件、现实案例解读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在创业就业空间、传统文化体验室开展“工匠精神与思政融合”“非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等主题活动,将职业伦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

(三)专业力量:深耕专业的“发展引路人”

整合学术名家、行业专家资源,在社区开展专业前沿讲座、红色演讲等活动,校外企业家分享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成长路径,帮助学生锚定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同时联合优秀专业师资,常态化在社区开展主题讲座和沙龙分享,引导学生投身专业发展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形成“校内导师打基础、校外导师拓视野”的立体化专业赋能模式。

图片7.png

(四)管理服务力量:精准护航的“暖心守护者”

我校构建“6+6+18金字塔式”三级心理服务梯队(6名专职咨询师、6名校外督导师、18名兼职咨询师),形成“日常服务-深度干预-专业督导”全链条育人机制。专职咨询师常驻社区心理功能区,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校外督导师每月在心理督导室进行案例督导;兼职咨询师按需补充重点时段服务力量。同时我校依托心理档案室建立“一人一策”案例库,2024年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92%。积极心理体验室音乐放松室通过沉浸式活动音乐疗法全面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社区设立“后勤服务岗”反诈工作站,在社区结合“劳动教育周”组织学生参与绿植养护、电动车停放管理等实践,将生活服务转化为劳动育人场景。反诈工作站通过“诈骗知识宣传教育”等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守护学生财产安全。

(五)育人力量:多元协同的“生态构建者”

构建“骨干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三级导师网络,推动多元主体入驻社区赋能成长。校内骨干教师开设“双师工作室”,每周坐班提供职业咨询、学业规划指导,将专业教育延伸至社区;优秀校友担任“成长顾问”,通过“职场经验分享会”“校友企业开放日”解析行业动态;选拔学业突出学生组建“朋辈导师团”,开展“宿舍微课堂”“竞赛经验分享会”,形成“教师引航、校友助力、学长结对”的立体化指导模式。

图片8.png

二、两类场景靶向发力,打造需求响应闭环

(一)学业发展模块:从“答疑解惑”到“全程导航”

社区构建分层进阶式服务体系,从学习沙龙室提供高数、英语等常规学业辅导的基础层,到成长咨询室开设“成长答疑”相关活动的进阶层,再到创业就业空间举办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创新层,形成“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实践创新”的培养闭环。同时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挂科风险学生,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化管理。

(二)心理健康模块:从“被动干预”到“主动赋能”

社区构建三级防护体系,依托积极心理体验室音乐放松室等空间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正向心理训练,提升心理韧性,实现一级预防基于心理测评系统,谈心谈话室对心理预警学生心理亚健康学生开展靶向干预,联动辅导员、专职咨询师化解潜在危机,实现二级干预。对于严重心理心理问题学生联动医院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实现三级防护。最终形成预防-干预-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闭环。


责任编辑:徐慧平
我校以“队伍入驻”为抓手,整合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服务、育人力量五支核心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