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高校 > 黄淮学院

青春合伙人・园区共管计划 —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园区治理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5-05-08 10:19:00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建筑工程学院主责6号学生服务园区始终坚守“学生在哪里,育人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将园区打造为学生参与治理的“实践课堂”、成长成才的“共享家园”。通过构建“组织架构立体化、活动培育精准化、评价激励长效化”的工作体系,激活学生“主人翁”意识,形成了“需求驱动—多元协同—创新赋能—成果反哺”的治理闭环。以下从机制创新、实践路径、特色亮点、榜样引领等维度,全面展现6号学生服务园区建设的育人成效与典型经验。

一、构建“三阶递进”组织体系:让治理主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园区打破传统管理壁垒,建立“顶层设计—分层实践—末梢触达”的三级自治架构,赋予学生参与园区治理的“话语权”“决策权”与 “执行权”,实现组织效能与学生成长的双向提升。

1.级枢纽:学生自治委员会—治理决策的“神经中枢”

6号学生服务园区学生自治委员会主要依托主责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其中由心理部和志愿服务部主要负责,组成的“园区学生自治委员会”,作为园区治理的最高议事机构。委员会由“活动策划”“文化建设”“空间运营”“服务管理” 四大板块组成,定期召开 “园区圆桌会议”,审议园区年度规划、活动策划、制度修订等重要事项。2024年,学生代表主导推动的 “学习小组帮扶计划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全程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该项目累计帮扶学业困难学生50余人。

2.楼栋单元:“1+2+N”自治网络—治理实践的“毛细血管”

以宿舍楼栋为基本单元,构建 “1 名楼长 + 2 名楼层长 + N 名宿舍长”的自治网络,实现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宿舍。楼长通过公开竞聘产生,负责统筹楼栋事务;楼层长担任“民情联络员”,每日巡查记录公共区域问题;宿舍长作为“最小治理单元”负责人,组织舍友制定《宿舍文明公约》。

3.赋能培育“青治训练营”—就业创业“孵化器”

联合6号学生园区入驻学院打造“青治训练营”,开发“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项目孵化”三阶课程体系。理论学习主要又导师下沉园区开展理论指导活动,内容涵盖经济、建筑、生物等知识模块,邀请优秀校友授课;模拟实践设置 “模型制作”“方案答辩会”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沟通技巧;项目孵化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和导师一对一支持,支持学生团队项目落地。去年,训练营培育出 “农桥智联”“拙匠木语”“守护城市‘生命线’”“诊脉山水” 等十几个优质项目,其中“拙匠木语”项目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铜奖。

二、打造“四维浸润”活动生态:让参与过程从“任务驱动”到“价值认同”

学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认知启蒙—实践体验—创新创造—文化传承”四大活动模块,构建“沉浸式”参与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社区认同、提升治理能力。

1.认知启蒙:区初印象”系列活动—叩响治理之门

针对新生开展“三个一”启蒙计划:一场 “园区治理开放日”,邀请学生参观自治委员会办公室、查看治理台账,了解“学生事务学生议”的运作机制;一次“楼长面对面”,由优秀楼长分享调解宿舍矛盾、策划楼栋活动的经验;一本《社区治理手账》,记录参与活动、提出建议的点滴,手账积分可兑换志愿服务积分。

2.实践体验:“微治理”岗位计划—解锁责任意识

设立“园区治理体验岗”,开放安全巡查员、活动策划师、权益代言人等岗位,实行“岗位竞聘—岗前培训—考核激励”全流程管理。例如,“园区环保督查岗”。

3.创新创造:区金点子”大赛—释放创新活力

举办年度 “园区治理创新大赛”,设置“最佳民生提案”“最具创意实践”“数字化治理先锋”三大赛道,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申报项目。

4.文化传承:读书计划”培育工程—凝聚精神共识

启动 “书香社区” 建设计划,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开展活动并汇总各项资料。例如,提升理工科学生文化素养项目,形成 “园区文化由学生创造、由学生传承”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三维增值”评价机制:让参与成效从“隐性积累”到“显性成长”

园区建立“过程性记录+成果化运用”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治理的表现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可迁移的成长资本,形成持续参与的正向激励。

1.过程性记录:“治理成长云档案”动态追踪

园区为参与治理的每位学生建立档案,记录参与自治职务、提交方案、组织活动、志愿服务等数据,学生可随时查看自己在园区管理中的成长轨迹。2024年,参与园区管理的学生较未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量化测评高15%,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高提升。

2.成果化运用:“治理学分”转化机制

将学生参与园区治理的表现纳入“第二课堂”志愿服务学分体系,担任自治职务、落地治理项目等均可折算学分。毕业学生将园区治理经历写入求职简历,能优先进入社会组织等机构工作。

四、特色亮点:大创新机制打造治理新范式

1.“需求响应”快速通道—治理精准化的“智能引擎”

建立“学生需求—数据采集—分类处置—效果反馈”闭环机制,通过园区意见箱、座谈会等渠道,实时收集学生诉求。2024年针对学生反映的“夜间热水供应不足”、“楼道垃圾多”、“厕所味道大”等问题,自治委员会联合后勤部门推动学校宿舍提升服务管理。

2.“校友反哺”传承计划—治理精神的“延续链”

邀请毕业校友返校分享基层工作中运用高校自治管理经验的案例,形成“在校实践—校友反哺—经验迭代”的良性循环。

3. “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治理成效的“展示器”

   2024年,学生连续在6号服务园区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共计60余次,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体系及安全教育活动体系,学生团队在黄淮学院第二十届运动会拼搏自我成功卫冕七连冠,第十六届篮球联赛点燃热血获女篮冠军,第十届合唱比赛唱响青春获三等奖成功带动学生第二课堂文化建设,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榜样引领:学生团队书写治理青春答卷

在园区建设中,一支敢担当、善创新的学生团队脱颖而出,成为实践的 “先锋队”——“筑梦乡村”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了具有建筑工程学院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今年“筑梦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主要组织我院志愿者深入农村,为农村房屋改造、乡村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该项目已连续开展多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我院志愿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六、结语

6号学生服务园区治理里面,学生不再是治理的“旁观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服务的“提供者”、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组织赋能让治理有“力度”、活动浸润让参与有“温度”、评价激励让成长有“刻度”,学院成功构建起学生深度参与的治理生态圈。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学生主体”治理模式,让6号学生服务园区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教材”,为我校社区育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生服务园区方案”。

2dfad600d88e81a119feb4c65947ff5.jpg

3abb60e772cf2e4d3af1a73afedcc11.jpg

9660401bdd88c653f6caeefd56ba1a2.jpg

778f083d945f2193c1adb839096ffbc.jpg




责任编辑:齐琛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建筑工程学院主责6号学生服务园区始终坚守“学生在哪里,育人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