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校庆 || 我们的宝藏校友】记商学部优秀校友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张磊
让青春在磨砺中焕发绚丽光彩
——记商学部优秀校友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张磊
人物名片:张磊,商学部2004届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校友,中共中央党校博士,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深圳党建研究会理事,市委宣讲团团员。在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5部,参编著作8部,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10多项并获重要奖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人民日报(内部参阅)》《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领导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多篇。
他有五个第一次:第一次离开生养他的小乡村到县城读初中,第一次到家乡的地市级城市——南阳读大专,第一次到省会城市的黄河科技学院读本科,第一次到知名高校云集的南北通衢武汉市读研,第一次到首都北京读博。每一次都是他进步的阶梯,每一次他都没有停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正是这颗努力坚持拼搏的心,让他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张磊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辖区乡镇的一个普通农村。1993年7月,第一次离开生养他的小乡村来到县城读初中。刚到县城跟着哥哥一起生活有诸多的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刷牙,哥哥嫂子提醒他说该理发了,他才意识到头发确实很长了。生活上的不适应倒是其次,来到县城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没有玩伴,以前在农村生活,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张磊就是孩子王,整天就是无忧无虑地尽情玩,到县城后突然不会玩了,也没有人玩,邻居的小朋友也不愿意跟他玩。还有就是到县城上学后,学校管理严格,课程很多,进度也快,他跟不上节奏,尤其是英语和数学,本来以前就没什么底子那时就更跟不上了。但是张磊不肯放弃,不断的努力学习,到二年级学习成绩就有所改观了,而且还在学校里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那时的张磊不过是众多中学生中很普通的一个人,还是当时全校仅有的几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所以那时的他就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对不起供自己上学的哥哥了那时哥哥买了个笔筒送给了张磊,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面写的八个字:人贵有志、志贵有恒,这八个字影响了张磊的整个学生生涯。他时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善作善成,只要没到山穷水尽就不能放弃。那时的张磊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晚自习回家后还要继续学习到十一点才睡觉。正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不睡懒觉的习惯,学生时代每天早期复习功课,参加工作后每天早期准备工作上的事情。
人们经常说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但对张磊来说回报等待得太久了。初中时的张磊踏实努力,但最终只考取了县一所普通高中,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张磊的愧疚之心无以言表,但当时家人并没有指责他。后来到高一下学期,在家人的努力下张磊转学到了县一高求学,高中时的他依然非常的勤奋,经常挑灯夜战,往往是晚上班级走的最晚的几个人。但高考的成绩依旧不理想,家人没指责他,因为他们对张磊的努力都看在眼里。那时周末张磊不敢回县城的哥哥家以及自己的老家,看到很多同龄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也想躲起来不见任何人。但该面对的总归要面对,逃避不解决任何问题。经过一年的复读,张磊最终考取了南阳电大,并第一次来到家乡的地市级城市——南阳。美丽的白河河畔给张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经过南阳电大两年的努力,张磊终于遇到了一次机会:国家了颁布实施的专升本政策。张磊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下了很大功夫去准备考试,最终如他所愿考入省城的黄河科技学院。这也是张磊求学十余年来迎来的人生第一次转机。
2002年9月,张磊人生中第一次来到省会城市,来到位于省城的黄河科技学院,在这里,张磊遇到了一批专业精湛、对学生认真负责老师们。他所在的专升本班班主任张倩老师,认真负责,当时张倩老师也住在学校,每天早早地起床来到教室叫同学们跑步晨读。张磊记得有一天有一位同学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张倩老师反复叮咛男同学以及同宿舍的同学好好照顾他,不能疏远他,她也经常去做他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张倩老师的悉心关照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位同学情绪稳定并顺利毕业。在黄科院学习期间,张磊更是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敬业和负责。张磊记忆犹新的还有专业课老师王宝童教授,作为诗歌翻译方面的专家,王宝童教授始终谦虚和蔼,明明早已经功成名就,享誉业内,还以小学生的姿态仰视业界同辈,这样的谦卑与坚守完美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良师风范。王宝童教授那口抑扬顿挫的英式发音征服了所有的学生,也使张磊更加热爱外语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2004年6月,张磊顺利毕业,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文学学士学位证。这是张磊多年来努力的回报,也是他未来取得更大进步的起点。
在进入黄河科技学院学习后,张磊像以往一样并没有停下来继续进取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励他去挑战自己。刚入校不久他就作出了考研的决定,经过权衡张磊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这所知名的211院校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他知道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那时的张磊的心里就一个想法: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那时的张磊是宿舍早出晚归的人,是最早来到自习室学习的人,是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时常闪现着学习的身影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正是这次考研的成功,张磊再一次迎来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离开老家河南来到外省求学,而且是知名高校云集的南北通衢的武汉市。张磊家人为他能考上研究生而自豪,家乡的乡亲们却因为他能考上研究生而出乎意料,对他们来说这是出乎意料,但对张磊来说那是自己这些年来坚守不放弃的结果。
桂子山上,桂花飘香,落叶缤纷,美丽的校园,厚重的学术氛围使张磊陶醉在知识的海洋。刚入校的一段时间他在不停地思考,自己的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也许拿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这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经过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一鼓作气,攻读博士研究生。张磊当时非常羡慕那些能直博的人,一入学按部就班的就能拿到最高学位,而自己的每一步都要靠自己的拼搏而取得。张磊觉得自己收获的是拼搏过程的酸甜苦辣,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特别珍惜光阴,珍惜生活,并且养成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加从容淡定。
研二一开学,张磊就全心地投入到了考博的准备中去,这次他的目标更大,挑战更大,他要考取自己学科的最高学府——中共中央党校,这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高级干部的地方,同时也是学术重地,云集了杨献珍、艾思奇、张如心、胡绳、何其芳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这么大的挑战张磊最开始心里没底,但他愿意拿出比考研时更大的决心与努力去准备,当时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破釜沉舟,不走回头路。就给自己这最后一次机会,假如不成功就安心就业。张磊现在还深深记得2007、2008年两年春节他在老家只待了一周,大年初三就返校学习,空荡荡的校园里他忙碌着精心地准备考试。正是自己不懈的努力,当初试成绩出来时张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初试一共过线六人,张磊的专业成绩是第一名。2008年5月12日,张磊来到中共中央党校,顺利通过了复试,如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也成为了他们村庄第一个博士,张磊人生第五个第一次,就是来到了首都北京求学。
踏入静谧葱茏的校园,目之所及是庄严雅致之景,庄严的红色雕塑共同表征着党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气质。庄严大气的校园,党校附近有美丽壮观的颐和园,巍巍的西山,断垣残壁的圆明园、知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011年6月张磊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博士研究生学位,达到了自己求学生涯的顶峰。从2000年9月到2011年7月,在这11年间,张磊顺利完成了专、本、硕、博阶段的学习。从2011年7月入职中共深圳市委党校以来,又经过10年的不懈奋斗,张磊由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从一个从未登过讲台授课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党建领域的专家教授,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参与课题30多项,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为深圳的局级、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授课并广受好评。
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总书记说过,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现在在各大社交平台,继“躺平、内卷”之后,很多年轻人开始热衷于“摆烂”。“摆烂”就是,当感到事情难以朝好的方面发展时,干脆不采取任何行动,来了个“破罐子破摔”。但你一“躺平”,就会给更多的人创造出站起来“奔跑”的机会!你一“摆烂”,就会让更多积极“摆好”的人有了更广阔的飞翔空间!所以,年轻的你们,不能躺,一躺就起不来了!年轻的你们,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时代需要的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它是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当然,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最后张磊想说,年轻的你们只有牢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永葆奋斗精神,自己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寄语母校:
愿母校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立潮头,再创辉煌。
寄语师弟师妹: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监制 | 王军胜
审核 | 杨刚要
文字 | 高馨
责编 | 赵芳芳
来源 | 商学部、党委宣传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