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佑社区丨佑德润心-康养与护理学院举行“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
10月28日早上6:50,我院在学校足球场举行“感受医学温度 勇担时代使命”主题升旗仪式,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兴娥、学工副院长胡橙、各科室负责人、学工办老师及全体在校生参加本次活动。
升旗仪式开始,全场氛围庄严肃穆,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分团委书记杨怡以伍连德临危受命抗击鼠疫的故事为同学们讲述中国知识分子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并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定理想信念,胸怀报国之志;二是淬炼专业技能,勇担医者使命;三是书写时代担当,绽放青春芳华。
一段特殊的历史
1910年12月,东北爆发了大规模鼠疫,疫情蔓延迅速,数日间,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达三万人,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乘机谋利,并派兵相要挟。如果按日、俄的要求办,那么清廷在东北名义上的治权也没有了。于是朝堂上议论鹊起,叽叽喳喳,而满朝王公大臣,却无人出头来挑担子。此时,一个职务不高,且职责与卫生工作不搭界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请求担当防疫大臣。他是外务部左丞施肇基,时年 33 岁,一个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施肇基任命了一位比他还年轻 2 岁的“海归”,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的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全面负责医务工作。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与以往世界医学界所认识腺鼠疫不同,这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飞沫传播的新型鼠疫,多国医学家都对此束手无策。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成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甘冒被感染的风险,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踪流行经路,逐渐找到了这次鼠疫的特点。他将这次鼠疫命名为“肺鼠疫”,并针对疫情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为阻断飞沫传播,他还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囊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并要求百姓广泛佩戴。这些措施很快收到成效,他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便将这次震惊中外的“肺鼠疫”疫情彻底消灭。伍连德一时间被国内外誉为防疫科学的权威,他也因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人。1911年4月,忧国忧民的伍连德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与会国包括中国、日本、英国、美国、俄国等十一个国家,也是以此为契机,在伍连德竭力提倡和不懈努力下,中国终于在1930年7月1日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了被帝国主义列强掌控了半个多世纪的海港检疫权,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的领域。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中央防疫处,伍连德任处长,一向被忽略的防疫工作至此被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而重视起来,形成了中国防疫事业的雏形。
从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间,他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才使得我国的现代医学事业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勉强发展。
1959年2月,伍连德在自传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