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交院答卷⑥┃校企“分类”合作 产教“分层”融合
学院开展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牵手骨干企业、助力在黔龙头企业发展的“分类”合作,根据企业不同需求从基地、人才、团队、设施、设备、项目等资源环节推动产教“分层”融合,制定符合各专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双元育人合作运行机制”,不断深化“政行企校研”五位一体互促互融、共享共赢、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和搭建资源平台为切入点,引企入校,送教进企,延伸办学空间,建设集“人才对接、实习实训、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共建“企业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博士工作室”。深化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改革,校企共建“项目-课程-师资团队”。
优势互补,深化双元育人
以“产业转型所需、区域经济所要、行业发展所想、专业调整所向”为目标,“政行企校研”多方联动,牵头组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和组合效应,深化双元育人,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及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共生发展,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
聚焦产业、行业核心技术发展难题,通过创新合作机制,集聚行业企业资源,形成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共建创新人才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服务产业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校企“分类”合作,产教“分层”融合,实现共生、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共建共享,提升了校企协同育人能力
聘请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共建了“企业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36个;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0余个、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2个,专业覆盖率100%,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达5万余人次;路桥专业依托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派遣7名博士与企业组建博士工作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等;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教师创新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创新实践的《一桥一课一团队:山区高桥建造工匠培养“贵州模式”》,荣获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建设成果提升了校企协同育人能力。
图1 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交通景观雕塑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
图2 校外实训基地(“一桥一课一团队”开展现场课堂教学活动)
深化了校企合作空间,促进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五年来,校企共建了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依托行业企业重大科技专项,校内建成中试基地3个。依托工程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将人才、基地、设施、设备、项目等资源校企共享,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培训、技术应用推广等,极大地提升了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能力。获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35项,参与企业重大课题研究37项,获授权专利250项,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制定13项。惠及“中小微”企业247家,“骨干”企业33家,“领先”企业3家,技术成果转化教学成果91项,社会技术服务合同额2982余万,为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1.39亿等。形成了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服务产业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促进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图3 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人才团队授牌
优势互补,共生发展,构建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施路径
校企共建了产业学院2个,牵头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职业教育集团2个,其中“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获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实施现场工程师、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4717人,培育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6家等。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互补,创新校企共同投入、企业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形成以成本分担机制为导向的“共享 共担 共用 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成果获得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共同促进了校企育人模式的多元化需求和发展,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路径。
图4 开展现代学徒制(贵州通源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