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维赋能”打造高参与度学生社区
学校始终将学生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以“赋权、赋能、赋责”为核心理念,通过机制、平台、激励“三维赋能”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共治型”社区。
一、构建学生自治体系,激发参与内驱力
学校打破“学校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校—院—社区”三级学生自治体系。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5名委员,下设办公室、权益维护、环境治理等6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合作,成员深入调研学生需求,形成“提案收集—协商决策—执行监督”的闭环运行机制。推行“双线议事”制度,线下设立“社区议事厅”,每周召开学生代表与管理部门联席会议;线上开发“诉求直通车”系统,学生通过系统提交建议,48小时内获得部门响应。近两年累计处理诉求2600件,宿舍热水供应延时、自习室扩建等89%的学生诉求得到落实。
二、搭建多元参与场景,拓展实践载体
学校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常态专项结合”的参与平台,让学生“有处可参、有技可施”。打造“社区成长学院” ,开设活动策划、冲突调解等实践模块,累计培训学生骨干1200人次。组建由辅导员、社区工作者构成的导师库,为学生提供“一对一”项目指导。充分运用“到梦空间”平台,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累积“能量值”,兑换自习室预约优先权、共享设备使用时长等权益。创设“社区微创空间”,将架空层、走廊等闲置区域改造为“学生创客角”,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团队申请使用。
三、完善成长支持体系,强化持续动力
学校构建“精神激励—资源支持—发展反馈”的全链条激励生态。实施“社区成长积分”制度,将学生参与社区治理、文化活动等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设置“基础分+贡献分”评价体系。建立“星级志愿者”认证机制,根据服务时长和质量评定“一星至五星”志愿者,五星志愿者毕业后优先被推荐至知名学校、机构就业。
四、塑造学生主导文化体系,凝聚社区认同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组织举办“学生社区LOGO”征集活动,投稿100余件,选出优质作品3件。组织学生设计社区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潜能,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