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百名党员帮扶行",以党建引领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一、活动背景
广西师范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将培育优良学风作为贯彻立德树人、强院兴校的工作理念。为此,校学生工作部(处)联合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坚持每周五下午,组织师生党员深入三校区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百名党员帮扶行”活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步骤,帮助学生解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公共课程的学习难题,切实推动党建工作、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以党建引领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需求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育人新格局。一是根据需要帮扶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对学习的需求,参与帮扶的党员师生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数学学习难题。2021年至今,已累计帮扶学生1000余人次;二是主动对接学院,开展专场帮扶。2024年秋季学期,在期末考试前,主动下沉11个有高等数学类公共课考试的学院开展专场学业帮扶,形成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响应体系;三是教师、学生报名参与帮扶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帮扶学生。“百名党员帮扶行”高等数学类公共课学业帮扶活动在数学与统计学院形成了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热情参与,累计参与帮扶师生600余名,总志愿服务时长超65000小时,志愿服务在学院蔚然成风。
(二)找准“发力点”,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打造育人新模式。一是采取“1+2+N”精准帮扶模式,即1名教师党员+2名学生党员、联系帮助N名需要学业帮扶的对象,这一模式确保了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搭建了高校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平台,推动党员帮扶、朋辈帮忙模式在更多教育、育人领域可复制、可借鉴,实现“教”“学”双赢,丰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新内涵。三是参与帮扶的师生积极围绕学生成长的各项话题,给予学生升学、就业、职业发展规划等指导,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全方面消除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恐惧心理。发挥教师帮学、朋辈领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帮扶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超70%。
(三)深挖“创新点”,聚焦业务融合机制,探索育人新阵地。一是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新场域,将学业帮扶活动深入到学生社区,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打造全新师生互动空间。二是借助第二课堂独特优势,以第二课堂学分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参加帮扶积极性。学生可通过“到梦空间”平台报名参加帮扶活动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多途径构建系统互动机制。三是引领党组织生活新常态,数学与统计学院各基层党支部党员通过参与帮扶行动,增强了“党味”的纯粹性、“鲜味”的丰富性和“情味”的真实性,使主题党日活动更具感染力和活力
学生社区每周五下午举办学业帮扶活动
在学生社区开展学院专场帮扶活动
每周五定期在学生社区开展高数帮扶活动
三、经验总结
(一)立足需求,持续推进学业帮扶。学业帮扶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始终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最紧迫的学业问题,从最具体的工作入手,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朋辈秉持互助学习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被帮扶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持续推进学业帮扶。
(二)整合资源,全面优化工作效果。一是整合数学与统计学院独有的学科优势资源,从师生中选拔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党员组成帮扶团队。同时,在党员同志的示范作用吸引了众多非党员教授和博士的积极参与,共同组成帮扶团队固定在每周五下午下沉学生社区开展帮扶。二是积极整合校学生工作部(处)、数学与统计学院、校团委等各部门整合资源。校学生工作部(处)提供“一站式”学生社区场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数学与统计学院提供师资力量,校团委发布第二课堂活动等。通过协同合作,整合多方优势,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确保学业帮扶取得实际成效。
(三)深化实践,稳步提升育人质量。一是高等数学类公共课程下沉学生社区开展学业帮扶以来,累计600余名师生成为帮扶团队成员参加学业帮扶,在有效提升了学生党员带头服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党性修养的同时,促进了优良学风建设。二是将朋辈引领的理念贯彻始终,引导学生党员在参与学业帮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