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红网“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
为了培育新一代全媒体评论人才,10月25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于崇文楼花山剧场举办红网“评论之星”高校推介会。会议由新闻学专业负责人蒋凌昊副教授主持。《新闻评论》课程负责人胡中全老师面向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学生介绍本届大赛相关事宜,以往届新闻学子的优秀案例来鼓励低年级学生要抓住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系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举办的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新闻评论类竞赛。自2015年开办以来,“评论之星”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历经八载耕耘,大赛触角延展至全国范围,覆盖了300余所高校;众多参赛稿件被主流媒体转载,形成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学界业界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评论之星”是沟通新闻评论学界与业界的桥梁;众多优秀学子借助赛事成长成才,成为中央和地方媒体的骨干评论员。目前,红网第九届“评论之星”大赛已于 10月1日线上正式启动,正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征集稿件。
推介会上,为了更好地让低年级同学了解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大赛的相关事项,进一步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此项赛事,胡老师对本次赛事进行了详细宣讲,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何为新闻评论;二是如何写新闻评论;三是投稿与参赛渠道;四是需要注意事项。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写新闻评论,他强调,消息是新闻写作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只有消息写得好,步子才能走得稳。新闻评论的论点要做到“一针见血”,论据要提前做好相关资料和信息搜集,论证要做到思维逻辑清晰,只有掌握好这三个内容,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胡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踊跃参与“评论之星”大赛,以赛促学,在比赛实践中收获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大赛的定位是让更多热爱时评写作的大学生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加强新闻评论学界与业界的联动融合,培育新一代全媒体评论人才,发掘众多时评新星。我们希望“评论之星”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一种成熟的育人模式,青年们能在此发芽、成长,唤醒自身能力,彰显青年一代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与担当。近年来,大赛先后增设了“视评”“漫评”赛道,构筑了“文评+视评+漫评”的竞赛格局,鼓励学子各展所长,释放青春“新声态”,打造更多元的“融评”形式,实现更好的“融评”传播和跨屏互动。红网“评论之星”还实现多位一体的传播矩阵,向微信公众号平台和视频号借力,借助多媒体平台实现“跨媒体叙事”,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增强了受众黏性,提升品牌效应,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外,大赛还增设《时评之道·星访谈》《时评之道·师说》板块,邀请往届优胜评论作者、社会评论作者、高校评论教师、大赛评委,为参赛学生提供写作指导与经验分享。
受邀成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华南地区协办单位之一,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写作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强调“采、写、编、播、评、摄”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新闻评论相关的各项赛事活动。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其他课程布置评论作业,规范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多看、多思、多写、多投,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近年来,学院有众多新闻学子在人民网、红网、广西新闻网、崇左网信办等媒体刊发新闻评论稿件,并受到学习强国、人民融媒体、人民资讯等多个媒体平台采用。
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蒋凌昊副教授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大赛和其他评论大赛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创作出更多优秀新闻评论作品,从而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
推介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