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六位五结合”高校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30 17:40:16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工作做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育人主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环境营造、课堂渗透、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网络阵地、特色项目打造六位一体,环境+、课程+、数字+、劳育+、体育+的五大美育结合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高校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的有益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一)“环境+美育”建设沉浸式中华传统文化氛围

一是倾力打造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中华传统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打造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影壁、中国古代利用太阳的影子测定时间的装置的日晷、二十四节气、壮锦元素的建筑等。二是通过第二课堂一站式社区营造浓厚中华传统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拾趣”系列弘扬传统文化实践项目积极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在一站式社区开展剪纸、扎染、漆扇、醒狮、汉服、书法等非遗文化体验及展示、“从农田到餐桌”家乡味道短视频、“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演讲、合唱等比赛沉浸式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群体的新时尚,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拾趣”系列非遗项目展.png

“拾趣”系列非遗项目展

(二)“课程+美育”主渠道增进五个认同

一是充分发挥课程与教材作为育人载体的鲜明作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通过课程为主渠道学习历史,传播文学、书法、舞蹈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的同时,增进“五个认同”。二是在校内建立民乐队,邀请天琴、芦笙等非遗传承人来校进行授课,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天琴、马骨胡、芦笙等民族乐器的演出、线下体验活动。

马骨胡非遗传承人交流授课.png

马骨胡非遗传承人交流授课

(三)“数字+美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阵地建设

一是依托校级融媒体中心,利用“两微一网一抖”建设线上宣传矩阵,做好“拾趣”系列项目活动的宣传工作。二是八桂职教、广西学联、中国职业教育在线、等校外主流媒体也对相关活动进行报道,充分实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阵地”协同育人。

校内外部分媒体专题报道报道.png

校内外部分媒体专题报道报道

(四)“劳动+美育”促进深化劳动情感回归

 一是依托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平台,前往龙州、河池、融水等少数民族地区,拜访非遗传承人,沉浸式体验天琴、芦笙、壮锦等非遗文化魅力,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前往非遗工坊、田间低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二是利用专业知识,设计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拍摄主题微电影、编制天琴原生态曲谱等,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项目,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做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壮锦非遗传承人传授非遗技艺.png

壮锦非遗传承人传授非遗技艺

(五)“体育+美育”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常态化。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促进美育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学课、“三月三”、校运会常态化开展板鞋、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体验及比赛。板鞋、龙狮、绣球、竹竿舞等不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技艺,有益于增进健康,还蕴含者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有利于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三月三着民族服饰跳竹竿舞.png

三月三着民族服饰跳竹竿舞

三、主要成效

(一)“拾趣”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项目育人成效凸显

我校汉服协会被认定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原创歌曲《瑶家人民感党恩》、书法作品《爱祖国爱家乡》获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绘画卷,寻访党员传精神”、“青春挺膺 ‘遗’脉相承”民族团结实践团获评全国重点团队;原创国风街舞《域》获广西青少年文化艺术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原创国风街舞《域》.png

原创国风街舞《域》

(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体验馆

   为巩固“拾趣”品牌项目育人成果,拓展育人渠道,在武鸣校区一站式社区建设铸牢成果打造集服饰文化、音乐文化、中华民族文化、非遗乐器、非遗技艺等为一体的体验中心。该项目将采用民族文化和科技展示技术,在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出“展示+展演+沉浸式互动+乐器、民族服饰体验”的模式,让我校师生身临其境,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体验馆效果图.png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体验馆效果图

(三)国际交流迈出新步伐

我校学生在越南留学生”中文+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交流中,表演《彩云之南》《茉莉花》等独具民族特色节目,不仅向东盟青年学生展示中国民歌、传统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加强与东盟学生交流,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推动了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学生同越南留学生交流.png

我校学生同越南留学生交流

责任编辑:杜依诺
我校通过打造六位一体美育育人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