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传习非遗文化,滋养文化底蕴”专业育人与民族文化传承互促共生

发布时间:2024-08-27 09:25:04

建筑工程学院依托现有专业背景,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专业传承民族文化有效教学模式等展开持续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专业育人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互促共生。

(一)建立“文化浸润”的育人体系

学院建立“创新平台+特色课程+专业社团”三位一体的“文化浸润”育人体系,积极探索专业传承民族文化有效教学模式。

一是通过创新平台开展广西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持续拓展传承创新边界,鼓励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支持学生创意构想落地,同时将技能传承创新最新产学研成果赋能区域内文创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二是以非遗技艺传承带动专业课程开发,分别与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广西旅发三江通达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宁科技馆等联合开展《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手绘效果图表现》等系列民族文化课程研发与实践,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是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实训项目,融入学生社团日常竞赛、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快速发展。

(二)打造“兼容并蓄”的育人队伍

学院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企合作,联合行业专家、民族文化研究学者、民间工艺大师、能工巧匠、学校教师共同组建“兼容并蓄、厚德笃行”的民族文化特显的育人队伍。通过联合开发编写特色教材,结合设计的地域属性和教育的当代属性,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融合,推动专业课程与美育文化浸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学院邀请了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传授非遗技艺,引导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领略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非遗文化的内在热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三)创建“多元协同”的传承平台

学院融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民间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建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心、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创建了以“课程为根基、平台为支撑、实践为检验”的文化育人模式。

(四)建立“多方联动”的文化传承机制

学院实施传习民族文化育人工程,多途径多方式的对机关、社区等不同受众开展民族文化推广,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化传统文化普及格局,初步形成了“承古出新、学创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同时,与广西同泽工程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同泽睿邦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深化非遗项目的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交流,与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共建横向课题“木心墨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木构模型和开展“文化服务行动计划”。

配图1:学创一体的《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民族文化课程教学.png

配图1:学创一体的《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民族文化课程教学

配图2:“侗乡雅舍专业社团+校中厂模式”生产车间.png

配图2:“侗乡雅舍专业社团+校中厂模式”生产车间

配图3: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绍堂大师在给学生授课.png

配图3: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绍堂大师在给学生授课

配图4:在广西南宁爱情海商场城市书房进行非遗建筑科普系列活动非遗手工制作亲子活动.png

配图4:在广西南宁爱情海商场城市书房进行非遗建筑科普系列活动《非遗手工制作亲子活动》

责任编辑:梁景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建筑工程学院依托现有专业背景,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