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育”基地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生态圈建设 —— 打造传统文化+“五育”融合育人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23 11:33:44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依托党建育人基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 “四育”基地的协同联动,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五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高校“四育”基地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生态圈建设新范式。

搭建多维育人实践平台

学院以“四育”基地为核心支点,打造“实践浸 +文化体验” 的立体化育人阵地。广州市启明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基地,成为师生服务特殊儿童的重要平台。在这里,至诚服务队与青云志愿队的师生志愿者化身盲童的“眼睛”,不仅带领孩子们开展无线电测向、外出参观研学,更敏锐捕捉到视障儿童对艺术的渴望。基于此,团队开发出 “向美而行”艺术欣赏系列课程,如《风是什么颜色—探讨天人合一的中式美学逻辑》等,将传统文化与多感官体验相结合,为盲童打开了感知艺术之美的新窗口。

同时,学院整合员村街社工服务站、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四合村等校外资源,构建“校内基地+校外站点”的实践网络。学生在员村街社工服务站手绘团扇,在四合村演绎古代成语故事,在雷州市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直播推广非遗根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提供义务讲解,让“五育”实践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落地生根。

图片1.png

图:在广州市启明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构建文化浸润育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学院文化育人的核心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采用“多感官沉浸式”教学法讲授“古代商品”时,让学生通过捏轻黏土做陶瓷、借助AI云游故宫识陶瓷;讲解“古代商路”时,以摸茶叶、闻茶香、品茶水、听炒茶音频的方式,重现茶马古道的繁华;介绍“古代生活 时,课堂上点燃线香,让香气成为学生记忆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

课后,学院打通“课程学习-实践转化”路径,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行动力量。据统计,累计超200人次深入“四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手绘团扇、非遗直播、义务讲解等场景中,实现“知” 与“行”的双向赋能,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头活水。

图片2.png

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品

创新文化育人数字生态

学院紧扣 “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在哪里” 的理念,构建“新媒体+文化育人”的传播矩阵。依托短视频、朋友圈、小红书等青年学生聚集的社交平台,鼓励学生创作发布剪纸、粤剧、广府民谣等传统文化主题作品。在线下,学院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枢纽,打造 “线上内容孵化-线下体验落地”的闭环生态。在社区中定期开展非遗手工艺体验活动、开设“文化云课堂”形成“数字传播有热度、线下体验有温度”的育人格局。

图片3.png

图:文化润心实践队制作的《以传统之薪燃文化之火》短视频

“一站式”社区建设初步成效

通过“四育”基地联动与“五育”融合实践,学院育人成效显著:至诚服务队带领视障儿童开展户外摄影的事迹,获人民日报、广东共青团等主流媒体报道;青云志愿队特殊艺术课活动被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关注,推动公众对视障群体的关注度提升30%以上。在传统文化浸润下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年均增长25%形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劳塑人”的良好局面。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韵、招晓兰)


责任编辑:张漪漫
依托党建育人基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 “四育”基地的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