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汽车与工程机械学院一垄菜园载五育,方寸绿意润匠心
以“钉钉子精神”引领“五维联动”劳动育人实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工程机械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锚定劳动育人工作总目标,将“钉钉子精神”融入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劳动者。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1+2+5”劳动育人体系。1个核心是指以劳动价值观培养为核心,2大场景是指以学校宿舍社区为主导、社会全方位融合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5种方案是指以“劳动+笃耕”聚焦生产劳动,“劳动+节日”植根传统文化熏陶,“劳动+工韵”拓展专业劳动匠心,“劳动+研学”贯通创新劳动思维,“劳动+疗愈”专注生命教育实践课,形成“五维联动”的劳动教育创新体系。
图1实践基地春季开垦种植现场.jpg
“劳动+笃耕”:泥土中生出的协作成长课
构建劳动协作梯度体系:在学生宿舍32、33栋宿舍楼下开垦一块劳动实践基地,每学期招募社区劳动实践成员,培养实践队负责人,小组组长,并将团队成员分为“草莓保卫队”、“玉米小分队”、“番茄共管队”、“青椒互助队”四个小组,实现三级梯度管理。
淬炼勤劳务实的青春品格:劳动初期,团队成员从农具都拿不稳到能够熟练翻土,烈日当空仍有人埋头劳作除草。雨后夜晚,队员们组队下楼打开手电筒抓虫清除蜗牛,锻炼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珍贵品质。
图2实践队下乡助力百千万工程.jpg
“劳动+节日”:00后采撷硕果,共谱“炊烟”里的农耕新韵
举办“汽机采收节”共享成果:团队耕种一年可累计采收黄瓜、番茄、樱桃萝卜等各种特色的蔬果30余斤,同学们在采收节将收获的果实赠与师友,实现温情传递。
冬至厨房有“泥土味”的饺子:每年冬至,团队将地里种植的青菜萝卜采摘做饺子馅,用“沾着泥土”的食材和带手温的饺子,还原节气饮食本该有的生活粗粝感。
“劳动+工韵”:让乡土材料在指尖开出文明花
就地取材激活劳动美学:选取后山竹材搭建可拆卸式艺术竹架,完成“山林资源-劳动对象-艺术载体”的在地转化。摘取劳动成果艾草、紫苏,清洗晒干,制作成手工艾草足浴包、端午手工香囊等,传递文明花。
专业知识赋能劳动实践:团队成员结合劳动实践经验和工程机械专业所学,研发了“一款基于圣女果采摘的机器人”,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图3实践基地劳动成果.jpg
“劳动+研学”:青耕赋能百千万 专家领学谱新篇
构建[农技迁移-效能提升]应用效能:与广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共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邀请专家入校技术指导,包括水肥一体化技术、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等,实现死亡率降低70%+亩产增加50%,暑期三下乡期间,实践团被授予农技“轻骑兵”旗帜。
建立[科技助农-茶香传情]田野机制:团队成员担任“农技讲解员”与“采茶助农员”,助力“百千万工程”;为游客讲解农学技术,同时带领160+游客体验采茶制茶非遗技艺。
图4举办汽机采摘节冬至包饺子活动.jpg
“劳动+疗愈”:耕植心灵绿洲的创新实践
构建宿舍绿植疗愈培育体系:开展“一舍一花圃”活动,为团队成员配发种子,设置“发芽期”、“展叶期”等成长节点打卡,组织线上跨宿舍养护经验交流会,同步记录植物状态与照料者情绪的变化。
建立朋辈心理支持生态圈:由心理辅导员老师和团队负责人组成心灵疗愈队,实施“1个高年级带8个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在植物换盆、施肥等关键点开展“种植夜话”活动12场,使85%参与学生感受到团队支持与心灵成长。
本项目立足于劳动教育实践,以宿舍社区花圃为载体,通过师生共耕,科技赋能两大途径,让学生在上课之余“走出宿舍”,体验农耕、接触自然,有效缓解学习、工作压力,培养了新时代青年勤劳务实的精神品质,在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征程中培育了新时代“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