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集思广益出实招 上好“思政第一课”
3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在励学楼302室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与会人员就如何上好“思政第一课”集中研讨。
集体备课会分为四个环节:兼课辅导员介绍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特点;留学博士介绍海外高校思政教育特点;优秀教师现场示范教学;专家教授现场点评。
会上,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辅导员陈琬倩老师围绕如何上好思政第一课,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对本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她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挑细选,高度凝练,少而精,要管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多列举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与案例,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困境等方面的问题,学生才会感觉学习“原理”课程的意义价值。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方法多样,灵活多变,学生新鲜好奇,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会增强。在课堂管理方面,思政教师要和辅导员加强沟通联系,互通有无,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价值倾向等,思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宽严有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习动力不足、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之惑。
陈琬倩老师现场分享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外留学博士蒋鹏老师介绍联邦德国“思政教育”具体情况,他指出,联邦德国的“思政教育”(公民教育)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在“社会伦理一体化”的氛围下,学校开设历史、宗教、伦理三门“思政课程”,课程设置精练而连贯、其课程难度随学段逐步提高,思政课程教育止于高中毕业。第二,大学阶段,鼓励青年大学生勇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高公民意识,践行公民责任。第三,国家、社会、学校协同、协作实施“思政教育”,其更加注重隐性、柔性的教育方式。学校思政教育摈弃了单纯的说教和知识灌输的传授方式,而以情感熏陶、推理论证,心理认同、公共参与来落实思政教育的实效。
蒋鹏老师现场分享
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菲菲老师为课程组全体老师现场演示教材的绪论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并就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案例选择、问题设计、师生互动以及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与会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交流,高家方教授现场作了点评,指出教学演示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提出修改意见。高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上好思政第一课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整体把握章节的主要内容、逻辑体系,构建知识图谱,条理清晰、纲举目张,便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第二,明晰相关的人物事件,要认真研究辩证分析经典案例材料,材料和观点一致,理论和实践结合。第三,内容决定形式,但恰当适宜的教学形式更好表现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学,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宁新昌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是抽屉里的学问,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奠定思想基础。
孙菲菲老师现场说课
高家方教授现场点评
宁新昌教授现场点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讨论交流
邢增銮副院长作总结讲话。她说,此次集体备课会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标指向明确,教师围绕如何上好思政第一课献言献策,凝心聚力,扩大共识,增强了教师上好思政第一课的底气和信心。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汇聚各方力量,集中优质资源,打造思政课的“金课”,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