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铸剑,国士无双
1988年4月,南海深处传来一声惊雷,钢铁巨鲸刺破漆黑海底,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并大获成功。总设计师黄旭华站在甲板上,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雾掠过他斑白的鬓角,这个在保密档案中消失了三十年的名字,此刻终于随着核潜艇的浮出而重见天日。
一、隐姓埋名的铸剑者
1958年的上海码头,34岁的黄旭华望着妻子李世英怀抱幼女的身影渐行渐远。他无法告诉家人,自己即将参与一项比生命更重要的使命——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在辽宁葫芦岛的荒滩上,科研团队用算盘计算着数以万计的数据,用磅秤称量设备配件,用木头搭建潜艇模型。黄旭华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三件东西:放大镜、计算尺和苏联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
父亲病危时,他正在攻关潜艇耐压壳体设计;母亲八十大寿,他只能邮寄一张没有署名的贺卡。三十载春秋,青丝成雪,他奉献小我,成就大国重器。
二、深海铸就民族盾牌
面对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用最原始的手摇计算机完成尖端设计,用"水滴线型"突破流体力学桎梏,用"七朵金花"特种钢材锻造出大国重器。1970年12月26日,当"长征一号"核潜艇划破渤海湾的波涛时,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三、以身许国的深潜者
花甲之年的黄旭华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决定: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300米,这个深度曾是无数潜艇的葬身之地。当潜艇突破危险深度时,黄旭华镇定地记录着每项数据,直到警报解除才发觉汗水已浸透衬衫。他说:"我是总师,不仅要为潜艇负责,更要为战士们的生命负责。"
从黄旭华到今天的嫦娥团队、天眼军团,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某座孤峰,而是一道绵延不绝的山脉。这些将生命融入国家命运的科技工作者,用沉默的坚守在时光长河里刻下永恒坐标。他们就像深潜海底的核潜艇,无需浮出水面证明存在,因为那划破深海的航迹,早已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写下不朽诗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