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面对面丨陈志敏副校长与书院学子共进午餐
“陈校长和老师们耐心地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与建议,与我们‘零距离’沟通,让我对复旦的归属感又多了几分!”志德书院2019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李天勤参加“校长午餐会”后说。
自9月18日许宁生与五大书院新生座谈,10月26日徐雷副校长参加书院新生午餐会理工科专场以来,转眼间,本学期的“校长面对面”系列活动已经来到第三期,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还在继续。
11月17日中午,“校长面对面”系列第三期暨书院学子午餐会在东区18号楼党团活动室举行。副校长陈志敏、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及教务处、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人文社科学子代表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来自志德和任重书院的王小淳、王浩楠、曾欢、李天勤、范锐雪、岳宇辰、管光林、夏可怡、卢嘉妮、范俊翔等10位学生代表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围绕课程内容、学业发展、国际交流等畅谈个人体会与思考。
午餐会上师生谈笑风生
“抖音上看到一个德国学生说怀念复旦的学生餐厅,你们觉得学校餐厅的饭菜真的可以吗?”与同学们一起品尝着旦苑三楼餐厅提供的菜肴,陈志敏亲切发问。
任重书院2019级哲学班的范俊翔脱口而出:“今天的饭菜格外好吃!”满座师生顿时欢笑起来。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午餐会上妙语迭出,谈笑风生。
当任重书院2020级望道班的夏可怡畅谈自己在实践课上沿着华北的石家庄、保定、西柏坡等地游学的经历时,陈志敏向着其他同学打趣地问:“你们羡慕吗?”同学们异口同声道:“当然羡慕啦!”志德书院2020级法学班的王浩楠还开玩笑说:“现在转去马院来得及吗?”
“我们专业开设时间短,2017届是第一届,学长学姐太少了,很难请教到经验。”志德书院2020级英翻西班的曾欢说出了困惑。陈志敏鼓励她:“可以请教你们的5位西班牙语老师,你们也要争取为学弟学妹们闯出未来!”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始终是午餐会上的热门话题。参加本次午餐会的学生主要来自参加书院各类读书小组和学术训练营的学生以及书院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自管会)的学生。任重书院2021级历史班的管光林初入校园,便在学术训练营中学习史料校对,提升自我。李天勤大一时便加入了志德书院自管会,如今担任主席。范俊翔在通识教育中心实践,他将积极探索书院与各部门的联动、沟通机制,为提升书院多彩而开放的公共性、共享性而努力。
各年级专业学生畅谈学业与发展
初入复旦,大学的学习模式为新生适应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升至大二,专业课程的升级加码为学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可能性?步入大三,生涯发展的多元选择带来了哪些困惑和疑问?……年级专业各异的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
虽然进入大学才一年有余,但夏可怡已经认真阅读了包括《马克思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富论》《乌托邦》等在内的多本经典原著。“通过阅读和撰写读书报告,我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明显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术表达能力,也极大地扩展了学术视野。”
夏可怡是第一届望道班学生,小班化教学模式、一对一导师制度、“笃信”领学计划、实践考察课程……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让她提升了能力、拓宽了视野。“课堂内外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压力与收获并存的过程。”
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课堂的讲授部分和研讨部分需要更好的平衡;当一门课程有数位老师合上时,课堂前后的衔接性非常重要。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王浩楠。她表示,法学的一些课程存在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彼此依托,如果能从授课教师到授课内容都有更好的衔接,会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历史系2021级管光林则谈起了他作为新生选课的经历,表达了专业大类的基础必修课进一步打通的期望。志德书院2021级新闻学院的王小淳也表达了类似的期待,作为新闻学子,对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有一定的诉求。“但人文社科大类基础课程的选择相对有限,希望能增加更多院系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
任重书院2020级中文系岳宇辰的建议则更为聚焦,“中西文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中西语言对彼此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希望中文系和外文学院之间可以增进知识上的交流。”曾欢对世界文学方向很感兴趣,“我希望在大学不仅学到一门学问,更希望能学习到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还有同学对课业压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任重书院2020级管理学院的卢嘉妮回顾自己从大一到大二的学习经历,表示课程强度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很多同学都会在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平衡上存在问题。”
范俊翔则就文科荣誉课程的路径设计、“2+X”本科培养体系、评教系统和课程效果的长效沟通机制、阶梯式阅读模式等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大类基础课对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加强这类课程的精品化。”
大学生涯不只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步步坚定初心、摸索方向的过程。志德书院2020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范锐雪表示,社会上对学科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会影响同学们的专业选择和专业认同感。“希望学校能对专业的内容和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引导。”
范锐雪因分流时没有坚持初心而遗憾,博学多识的陈尚君教授以古代禅宗中的“机缘”一说为范锐雪开解,鼓励她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继续接触喜欢的专业和知识。
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仍值得期待
虽然受疫情影响,很多境外交流项目受阻,但学习的道路不应该就此停滞。范俊翔建议,可以加强跨领域的学科交流,通过讲座、沙龙、研讨会等形式给复旦学子带来多视角、多层次的学术对话。“关于学校提供的海外项目,希望建立介绍和反馈机制,把信息更加精细化、分门别类地提供给我们。”
范俊翔话音刚落,曾欢迫不及待地说:“明年9月我将出国交流,有4所学校可供选择,但是其中一所,秘鲁的圣马尔科斯大学,网上的信息非常少,望学校能提供一些帮助!”
“复旦一直与国外排名靠前的学校合作,建议你除了百度之外,搜搜外文网站。我也转达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做好交流学校的介绍。”陈志敏积极为她答疑解惑。
除了国际交流,复旦大学还致力于提供港澳台等知名高校的交换、交流机会,让莘莘学子开拓视野。
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复旦始终把本科生培养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为本科生提供坚实的通识教育、创新的2+X教学模式、丰富的学术平台、特色的书院生活以及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出国访学机会,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搭建多彩舞台、提供广阔天地。
座谈会的最后,陈志敏感谢同学们袒露心扉,会后将梳理他们提出的问题,与各院系、各部门研究解决方案。他欢迎同学们与他通过微信联系,积极沟通交流。
陈志敏指出,同学们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更大的抱负和更高的志向,要做好眼前的事,也对今后的发展充满自信,与复旦大学一起向上努力,获得更大的提升。
据了解,“校长面对面”系列第四场活动为医学专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期待更多复旦学子与校长们交心畅谈,帮助学生们发挥最大的能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复旦校园百年的星空之下,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