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回顾 | “不想被‘看见’的群体”

发布时间:2022-05-05 21:38:38

与爱同行

图片

项目介绍

东莞理工学院“与爱同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属于由东莞市民政局指导东莞市慈善会主办、南方+东莞新闻部、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承办的东莞市慈善会第二届慈善公益项目。"与爱同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基本概括“与爱同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为驻校社工服务内容之一,自2014年其在东莞理工学院开展相关服务。项目通过沙龙讲座、公选课程、拓展活动、小组工作、工作坊等形式,围绕性别文化、恋爱情感,生理知识板块开展工作,旨在补充大学生生理知识,提升异性交往能力、树立科学、系统和全面的性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

图片

在4月底的时候,“与爱同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生理知识板块,以“艾滋病”为主题,面对莞工全体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对‘艾滋病歧视’方面的想法”的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322位同学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对于“艾滋病歧视”的看法。有关于歧视艾滋病患者而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有看到歧视艾滋病患者的行为后的愤怒与无奈、有对我们应该如何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的建议、也有个人对于“艾滋病歧视”的认识。

让我们看看同学们在“艾滋病歧视”

给我们分享的看法和建议吧!

+

(由于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1

马晓鸿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名为《最爱》,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与艾滋病有关的,因为卖血导致全村大部分人都染上了艾滋病,然后慢慢地死去。这让我感触颇深,艾滋病的传染主要就是,当一个人有艾滋病时,有些人会认为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不检点造成的,也有人认为他们不干净了之类的社会歧视。对患有艾滋病的人歧视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一种严重侮辱,对他们人格的歧视。我们要关心艾滋病患者,给与他们精神上的支柱。而且艾滋病歧视是墙,需要人们把墙撞开,艾滋病人才可以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

想要人们不歧视艾滋病人,就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都作出努力,奉献爱心。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艾滋病人的现状和他们被社会边缘化后的痛苦。更需要普及艾滋病的专业知识,让人们进一步认识这个可怕的病毒并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受感染。从而不再戴有色眼镜看待艾滋病人,能够科学的、自然地与他们接触、交往,就像对待普通人一样。以上就是我对不想被“看见”的群体所受到的社会歧视的一些认知和如何改善这一现象的观点。

2

杜天赐

艾滋病患者主要受到就业歧视、就医歧视、就学歧视,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歧视。但是这种歧视的原因是多种的,包括对疾病缺乏了解、有关艾滋病传播的种种传言、偏见、缺乏治疗手段、媒体对艾滋病流行不负责任的报道、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事实、社会对性的畏惧心理、以及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歧视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会因此而消沉,丧失自尊心和处于悲观失望的心态。人们由于害怕了解是否被感染、害怕别人的反应,因而妨碍了预防措施的采取。由于认为采取不同的行为,会引起人们怀疑自己的艾滋病感染状况,导致了那些有感染危险、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继续从事不安全的性行为,最终导致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被错误地认为是“问题制造者”,而不是帮助控制和应对艾滋病流行的问题解决者,社会也会对于艾滋病的解决上愈发感到乏力。

3

吴思雄

“艾滋病歧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具有传播性,虽然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渠道都在宣传“防艾”知识,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基数的人并不了解艾滋病,只知道其一的“性传播”,而不知道它具体的传播途径,慢慢产生偏见。而且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的根治,人们普遍对他们的印象,更像“绝症”,因为一系列恐慌,人们往往谈“艾滋”色变,甚至恐艾,反艾。  

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一味的谴责歧视艾滋病患者,未经他人苦,即使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请不要歧视,孤立这个群体。他们同我们一样,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条生命,其中可能有一大部分人也是受害者,被报复社会的艾滋病患者恶意感染,因为医疗事故,因使用艾滋患者用过的针头等而中招,抑或是因父母的原因,而导致的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便站在了世人的对立面,又有谁比他们更冤。  

所以,不要因为他们的特殊而歧视他们,多一份包容和善良,也无需以圣人救赎的身份同情怜悯,而是用我们对待常人的眼光和交往方式去欣赏、悦纳他们,给他们这些 “公敌”一些温暖。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防艾力度,向身边的亲人朋友正确认识艾滋,多注意防艾措施,要知道,艾滋病是并不会通过日常的生活去传染的。 

最后,希望艾滋病患者群体能够早日被社会所接纳,也希望他们能充满期待和希望,生命有无限可能,虽然现在只能遏制病情还不能根治,但是说不定在医疗水平高速发展下,能够找到治疗的方法呢,所以不要对这个世界失望,更不要无声无息的消失,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有很多的人你还没有去际遇,还有很多的美丽风景你没有去邂逅。

4

陈锦峰

冰心先生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让艾滋病患者前行的路不再孤独,需要搭建“爱的方程式”去扫清各种障碍。一方面要扫清对艾滋病患者“另眼相待”的心理障碍,在换位思考中拆除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歧视“心墙”,更加自觉地平等看待,更加主动地施以援手,让更多艾滋病患者走出阴影;另一方面要扫清对艾滋病患者人为设置的生活障碍,比如在招聘中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不辞退感染艾滋病的员工等。 

而归根结底,要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无端歧视和恐惧,还应回到科学看待艾滋病的道路上来,持之以恒地加大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改良科普的社会土壤,既注重理念革新,更崇尚形式创新。在信息化时代,传播这样的知识其实并不缺乏渠道,在防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让公众更加理性地认识艾滋病,并科学预防艾滋病。

5

郑文愽

其实以往很少会对艾滋病歧视这个话题进行思考,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艾滋病离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距离,不是我们身边实时存在的。但当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无处不在。最首先的是生理歧视,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和出于本能的恐惧,有些人对于艾滋病患者会有意或无意的疏远,即使最简单的人际交往也会被加上一道屏障,出于“安全起见”。接着是伦理歧视。很多人会产生艾滋病患者“不干净”的思想,在他们的认知中,艾滋病患者总是和一些不合社会主流的事情和做法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现代社会给艾滋病患者打上的刻板印象,这些人进而产生人生攻击,歧视等行为。其实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他们对于艾滋病产生的原因的无知,过度放大了“性传播”。好在现在这个现象目前正在逐渐减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也在推广。除了上面最主要的两种歧视之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就业歧视,艾滋病患者在就业时也必然会受到这样那样的眼光,甚至连迈入职业的门槛都可能被限制,还有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艾滋病患者不仅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更要承受心理巨大的压力。日复一日的药物,病理治疗,让艾滋病患者日渐黄瘦,而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忍受着来自周围环境诸多不友好的声音,面临诸多不友好的对待,这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是生理和心理双重伤害。虽然如果当真实情况发生在我身边,也许我也不一定能如我所说的那样所做,但我可以和这个社会一起,对这个群体多一份包容和关爱,一个拥抱一份尊重,就足以彰显我们的爱。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造成歧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艾滋病病毒传播方式的各种传说、谣言,对艾滋病的污名,媒体的报导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看法和态度。而这样的偏见有可能令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更加的隐匿,也剥夺了艾滋病感染者融入社会的权利。

       除了艾滋病感染者受到的歧视,还有感染新冠病毒的群体以及被性侵的群体,也处于被排斥的风险中。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不管他是谁,不管他得了什么疾病,生命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对于“不想被‘看见’的群体”,我们的社会需要创造尊重、理解、包容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被‘看见’。

图片

/

End

/

图片

图文编辑 | 郑名浩

初审 | 叶淑玲

复审 | 龚丹 邓敏君

终审 | 劳丹

图片

扫码关注更多活动

责任编辑:邓敏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东莞理工学院“与爱同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属于由东莞市民政局指导东莞市慈善会主办、南方+东莞新闻部、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