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看度新闻:作家彭志强作客成都医学院首讲“医者杜甫”一面:“很多杜诗都是处方、都是良药”

发布时间:2024-06-11 19:34:49

5月13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传记《游侠杜甫》作者彭志强,受邀来到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分享了一场名为《恻隐仁者心:杜甫的医者情怀》的主题讲座。作为杜甫故里杜甫文化推广大使,彭志强迄今已在全国各地主讲杜诗九十余场,这是他的第92场杜甫诗学讲座,也是他首次从医学视角讲解“医者杜甫”的“医者仁心”一面。


在彭志强看来,杜甫就因年少多病,且在中晚年多次饱受病痛折磨,成长为一位既懂药理也会用药的医者。“当然,我说杜甫是医者,不局限于他有出诊看病的医者能力,而是强调他的大唐精神医者贡献,他的医者仁心更多是以杜诗承载他的儒家仁爱思想。其实,很多杜诗都是精妙的处方,都是难得的良药。尤其是安史之乱期间,《春望》《哀王孙》《悲陈陶》《瘦马行》《洗兵马》《月夜忆舍弟》等杜诗,包括‘三吏’和‘三别’等史诗,就是在给病危的李唐王朝开具处方。”

医者仁心,源于杜甫二姑割爱

“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问女巫。巫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自用存,而姑之子卒,后乃知之于走使。甫常有说于人,客将出涕感者久之,相与定谥曰义。君子以为鲁义姑者,遇暴客于郊,抱其所携,弃其所抱,以割私爱,县君有焉。”

彭志强说,杜甫这段文字写于天宝元年(742年)夏天,是现存杜甫诗文里最早提到自己童年身患重病一事,见于杜文《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从此文看,杜甫在小时候可能经历了一场凶猛的瘟疫。当时,染病的不只是杜甫,还有杜甫的表弟。因二姑杜氏心疼年少丧母的小杜甫‘以割私爱’,杜甫的表弟甚至在这场时疫中不幸夭折。这可看成杜甫的医者仁心的起源,也是他儒家仁爱思想的启蒙。我们知道,在唐代守孝礼,除非父母身死,其他亲人病故只要到场悼念也就无可厚非,但对这位姑姑去世,杜甫极为重视,不仅到场悼念,还以子女般的礼仪‘制服于斯,纪德于斯,刻石于斯’,亲笔给她撰写墓志悼文。为什么?因母亲崔氏早亡,父亲杜闲长年在外做官,从小跟随二姑杜氏在洛阳仁风里生活的小杜甫,早把她当作母亲看待。就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里,杜甫曾描述过他们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亲情,如‘至于星霜伏腊,轩骑归宁,慈母每谓于飞来,幼童亦生乎感悦。加以诗书润业,道诱为心,遏悔吝于未萌,验是非于往事’,是说回娘家省亲的二姑对他如同慈母。”

彭志强介绍,杜甫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不仅常把恩义挂在嘴边,而且善于记录于诗文里,即使后来在长安给唐玄宗进献《进封西岳赋表》,杜甫也不避讳自己身体多病,直言“是臣无负于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者也”。

药师杜甫,是生存所逼也是久病成医

“通读张志烈教授主编的《杜诗全集今注》,我们会发现杜甫的另一个身份:药师。在现存杜诗里,杜甫最早提到自己懂药理,是他于744年在东都洛阳初识李白时所作《赠李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他是说自己没有在洛阳首阳山中去采药,是因缺乏烧炼道家金丹的资财。没错,那时杜甫的生活,就是一个字:穷。不过,洛阳偃师的首阳山,却对诗人杜甫成长为药师杜甫有着深远意义,是因此山盛产药材,是他初窥医学大门的源头。杜甫曾在这里定居多年,因此爱把首阳山誉为故山。751年,在长安献赋求官无果,39岁的杜甫所作《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就说‘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说明他很早就识药,精通药理。杜甫懂药,可从《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窥豹一斑,此诗‘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所说的‘戎王子’,是一种源于西域月支国的药用植物,后人将此纳入中药取名‘独活’,根可入药,有镇痛、发汗、利尿之效。中医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症。然而,杜甫走上药师之路,纯属生活所逼,生存所迫。”彭志强表示,把诗人杜甫逼成药师杜甫,不得不踏上民间药师之路,是因父亲杜闲约于741年去世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而杜甫又没有及时在朝中任官解决养家糊口的生存问题。

“诗人杜甫蜕变为药师杜甫,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可以说是他久病成医。大约是753年,杜甫在长安求官仍无结果,他的生活极度贫困,因经常挨饿,抵抗力下降,本就长年多病,加上染上疟疾,一度命悬一线,差点病死。‘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饱经病魔折磨的这些事,杜甫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有详述。事实上,在无官无职的日子里,杜甫的自救方式就是去长安的终南山采药,要么当街卖药为生,要么在结交友朋时以药物换一顿饭吃,他在751年所作《进三大礼赋表》便有‘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之说。除了长安求官时期,后来去秦州避乱,到成都客居,晚年滞留潭州老渔商市,只要缺钱花,他和家人的生活几乎多靠卖药维持。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客居期间,杜甫甚至在茅屋旁边翻土种药,开辟出一个药圃,所种药材既给自己治病,也常赠予生病的邻居。杜甫《高楠》一诗所写‘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就记录了他在草堂茅屋种药一事。杜甫《绝句三首》其二‘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则是说他还乘船去浣花溪,浣洗在草堂种植的药材。至于《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一诗所写‘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就是说他种的药,允许邻居前来采摘,而且不用给药钱。”彭志强说,允许草堂邻居去自家药圃采药用于治病,正是杜甫的医者情怀体现,和儒家仁爱思想的践行。

很多杜诗,都是杜甫开具的处方

“杜甫的儒家仁爱思想,既是精神食粮,也是医学宝典。《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一诗,只是他的医者仁心的一个缩影。他的很多杜诗,起到的作用,就像精神药品,既用于治国,也用于医治战乱中的老百姓的精神创伤。我曾在《西安晚报》发表一篇散文,名为《长安,打开杜甫以诗入药治国路》,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想说杜甫成为大唐的精神医者,是他区别于同时代诗人的关键。”彭志强表示,杜甫是以诗至圣,被后人誉为诗圣,在于杜甫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在很多杜诗里弥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折射着杜甫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医者仁心,那些传世的杜诗就如同一颗颗医治家国的良药。

“杜甫一生身患多病,除了两次染上疟疾,以及《进封西岳赋表》所言的‘常有肺气之疾’,晚年还有消渴(糖尿病)、风痹、耳聋、眼暗(白内障)等多种疾病缠身,其千古七律第一诗《登高》故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叹。可是,通读所有的现存杜诗和杜文,我们看不到杜甫真正去治病救人的医者形象,更多的杜甫形象则是一个大唐精神医者。如同鲁迅弃医从文那样,杜甫似乎更在乎在杜诗里给病危的李唐王朝持续不断地开处方。最早的一张杜诗处方,可追溯到751年在长安咸阳桥所作的《兵车行》,纵观那时的一众才华横溢的盛唐诗人,几乎人人都在给唐玄宗发动战争之举唱赞歌,唯有杜甫站出来反对侵略战争。在安史之乱即将爆发之前,这样的典型杜诗,则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心系家国命运,心忧百姓疾苦,这就是杜甫作为大唐精神医者的呐喊,和开具的治国处方。当然,在安史之乱期间,这样的杜诗层出不穷,如诗歌群峰环伺,似精神药品横陈,所以我更愿意说,《春望》《哀王孙》《悲陈陶》《瘦马行》《洗兵马》《月夜忆舍弟》等杜诗,包括‘三吏’和‘三别’等史诗,都是杜甫开出的一张张治国的精妙处方。”彭志强说,作为大唐的精神医者,这一切都源于诗圣杜甫,有一颗《过津口》所说的“恻隐仁者心”,有一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指的家国情怀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指的赤子之心。

“是的,在成都医学院主讲这场名为《恻隐仁者心:杜甫的医者情怀》的杜诗讲座,我更想弘扬的杜甫诗歌文化,就是密布在杜诗里的大唐精神医者情怀。他的医者仁心,他的大唐处方,就在一千四百余首杜诗里。他的诗,就是处方,就是良药。”彭志强说。

讲座结束后,作家彭志强还向成都医学院捐赠了2册最新出版的长篇传记作品《游侠杜甫》。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5月13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传记《游侠杜甫》作者彭志强,受邀来到成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