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振兴乡村|产业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典范探寻
来自2022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3班黄芹同学,她曾凭借对专业的热爱与钻研,获商业精英挑战赛国家一等奖,获远华杯、智慧文旅等省级奖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获优秀学生个人奖项。这些经历让她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培训班社会实践中,她积极参与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正以其独特的产业布局与文化传承,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2025年4月6日,65期发展对象黄芹回到家乡德新镇,探寻这里如何巧妙融合传统农业、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走出一条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芹的调研之旅从“旌耘粮仓”开启。该粮仓位于德新镇五星村,是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曾经闲置的村卫生所和老电影放映院,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集农产品展示、农人培训、田园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黄芹认为,这种对闲置资产的改造利用,不仅提升了土地价值,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优质平台。
“旌耘粮仓的改造堪称成功范例,生动展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功能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新活力。”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营理念,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
在德阳酱油非遗工坊,黄芹与工坊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四川熙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德阳县顺和祥酱园,已有140年历史,其传统酿造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坊保留传统酿造工艺,通过现代化的展示和体验设计,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我们致力于通过非遗工坊的建设,让德阳酱油的传统酿造技艺为更多人所熟知。”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文化展示与游客体验,通过设置互动体验区、文化展廊等方式,使游客能够亲身参与酱油制作过程,切实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黄芹在调研中还发现,工坊在运营过程中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回收豆渣制作有机肥料,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环保措施,实现了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此外,工坊还将推出“一日匠人”课程、节气主题活动等深度体验项目,以及酱油冰淇淋、酱油蛋糕等创意食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调研还涉及德新镇的旅游业发展。在长江村,黄芹参观了由长征小学改造而成的“三晓时光”民宿。这里曾经是一所闲置的小学,如今已是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民宿负责人表示,这种对闲置房屋的改造利用,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历史记忆,还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长江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得以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旅游景点。”民宿负责人说到,“政府积极招募中青年回乡创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德新镇还拥有“和海”“君园”等旅游景点,以及鲜花饼制作厂等特色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丰富了德新镇的旅游产品供给,还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产业的协同发展。
这次实践让黄芹重新思考乡村振兴的意义。她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人与土地关系的重塑。德新镇的实践让她相信,真正的振兴是让乡村成为它自己——一个既能承载历史厚度,又能拥抱未来可能性的地方。这种思考将伴随她未来的实践,成为她探索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启发。她意识到,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时代的脉搏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而德新镇的实践正是这种信念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