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园社区】追寻民族根脉,赓续文化薪火——我院分党校第66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实践活动暨学院主题党日活动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青年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践行,4月20日,我院分党校第66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及学院学生党员走进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馆,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四川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走进四川民族文物馆,65期积极分子李梦芸同学以“民族文化交融”为主线,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藏族唐卡中蕴含的信仰哲思,到彝族漆器的繁复纹样,李梦芸结合实物与史料,向同学们生动讲述了四川境内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实现从"刀耕火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
集体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开启了四川博物院的自主探索之旅。漫步于古代四川馆的历史长廊,穿梭至远古四川馆的时空隧道,流连于工艺美术馆的匠心天地,每一个展厅都如磁石般吸引着学员们的目光。他们久久驻足,在凝视文物的纹理与形制间,探寻着它背后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密码。这场沉浸式的自行参观,不仅让学员们与历史文化展开深度对话,更让他们对四川文化的理解在探索中不断升华。
活动尾声,学员们结合自身经历与参观学习的内容,在游客服务中心积极分享感悟。
66期发展对象盛欣:参观四川民族文物馆时,我不禁想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二者新旧有别,却都展示了羌族文化魅力。前者文物满是历史厚重感,褪色服饰的刺绣仍精美,出土的青铜器工艺精湛,如长者诉说变迁。后者则洋溢活力,用现代手段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的文创产品。老文物是根,新展品促发展。在四川民族文物馆触摸历史,我非常荣幸能够见证着羌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66期发展对象刘垚君:作为汉族人,我一直钟情各民族文化,尤其喜爱民族舞蹈,像傣族的三道弯、维吾尔族的韵律…都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参观四川民族博物馆后,通过了解四川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物,我更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正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包容,才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我会继续探索民族文化特色,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预备党员 邓宇婷:参观四川博物馆让我收获颇丰,我深入了解了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与工艺,其高超技艺令人赞叹。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在展品背后我看到了无数个动人的文化传承故事。正是匠人们的代代坚守,才让精美的工艺品流传至今,这种精神让我由衷敬佩。这也让我明白,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文明星河闪耀,新时代青年使命在肩。此次活动以民族文化为纽带,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当以文化自信为帆,以实干笃行为桨,让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