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园社区】药学院师生在炎症性肠病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登上药学一区TOP期刊
3月2日,药学院彭西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中科院分区医学二区,药学一区TOP期刊,IF:4.8)发表题为“Anti-inflammatoryandimmunomodulatoryeffectsof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 On ulcerative colitis in rats: Role of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domain 2/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2/nuclear factor-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药学院2022级研究生钟饶为第一作者,彭西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成都大学为第一署名和通讯单位。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结肠炎症性疾病。乌拉尔甘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等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肠病的方剂中。本研究使用TNBS和75%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评估乌拉尔甘草提取物对IBD的体内抗炎作用。除评估临床、解剖学指标和结肠的组织病理变化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脾脏和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百分比,探究UC大鼠的免疫失衡状态及甘草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地,基于转录组筛选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可通过减轻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对TNBS诱导的大鼠UC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D2/RIP2/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本研究得到成都大学(2081921001)和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2020JDTD0022)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