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两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第三公寓开展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活动第224期

发布时间:2025-04-07 21:55:29

为全面深化落实“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工作的开展,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服务团队于3月21日开展了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系列读书活动第224期,本次活动由赵戈老师组织开展,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

一、2024级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

早上,驿站服务团队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24级各班级自习室开展了“分享红色经典人物”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本次活动的分享人分别为:31班孙田臣,21班李硕,12班石靖川,11班沙中南,61班陈贵龙,52班周思怡,14班乔丹,51班马维进,41班文一鸣,13班刘圣凯等同学,本期学习的感动中国人物为张思德。以下为个人简介和分享瞬间:

图片1.jpg

今日分享的红色人物——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是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出生不去世了,后被婶母收养,6岁就下地干活。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红军。

警卫战士时期: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后到延安枣园执行警卫任务。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还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等,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他带领战士们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

不幸牺牲: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崩塌,他一把将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追悼与纪念: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献花圈并题写挽词,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张思德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二、驿站服务团队分享红色经典故事

下午,驿站服务团队在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开展了“分享红色经典故事”活动。本次活动的分享人为24级12班石旭杰,分享内容为《水缸的秘密》。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4级各班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以下是活动瞬间:

图片2.jpg

今天分享的红色经典故事为——《《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有位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后,家中劳动力减少,里里外外的事务都落在她一人肩上。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当她拿起扁担,却惊讶地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她满心疑惑,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11岁的小发仔连忙摇头,像拨浪鼓似的说道:“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蹊跷,便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家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代耕队长也感到十分奇怪,满脸疑惑地回答:“没有啊。”他将信将疑地反问道:“真有这样的事?”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便站起身往屋里跑去。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只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着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微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杨大娘觉得很面熟,可一时又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二婶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激动地喊道:“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感激地说:“毛主席,您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您呀!”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亲切地聊起家常,询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是否满意,房子漏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乡亲们都对毛主席的亲民举动赞不绝口,这件事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

阅读,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心灵征途。它带我们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让渺小的个体拥有宇宙般辽阔的精神世界。在每一页文字的摩挲中,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

责任编辑:罗佳
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服务团队于3月21日开展了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系列读书活动第2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