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两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第三公寓开展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活动第221期

发布时间:2025-04-03 15:58:50

为全面深化落实“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工作的开展,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服务团队于3月18日开展了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系列读书活动第221期,本次活动青马工程工作部组织开展,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

一、2024级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

早上,驿站服务团队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24级各班级自习室开展了“分享红色经典人物”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本次活动的分享人分别为:11班陆鸣柯,12班马娜娜,13班李金泽,14班刘宇航,21班荆启伦,31班宋子健,51班黄丹璐,52班王子溢,41班王哲礼,61班赵棋语等十名学生代表。

图片1.jpg

今日分享的红色人物——王春梅

本期学习的感动中国人物为王春梅。以下为个人简介和分享瞬间:

在川西连绵的群山中,海拔3200米的云顶村小学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响起上课铃。铃声不是来自电铃,而是王春梅用铁锤敲击悬吊的氧气钢瓶发出的清越声响。这个声音,穿透山岚回荡了整整二十年。

2003年的冬天,刚毕业的王春梅背着行囊走了七小时山路来到云顶村。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结着冰碴的黑板、漏风的窗户和孩子们皴裂的脸庞让她彻夜未眠。第二天,她翻出陪嫁的银镯子,托赶集的村民换回三十斤羊毛。当三十个孩子戴上她编织的羊毛手套时,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高原的教室永远在对抗自然。那年暴雪压塌了校舍,王春梅把自家房子改成临时课堂,火塘边的木桩当课桌,灶灰当粉笔。每天拂晓,她举着火把沿着结冰的山路接学生,棉裤被冰碴划破,腿上结着暗红的血痂。村民劝她下山,她却笑着说:“我走了,谁给孩子们暖手?”

二十载春秋,她的讲台下走出了十七个大学生。教室墙上挂着特殊的日历——学生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藏族女孩卓玛的医学院通知书旁,贴着王春梅手写的注释:“这是我们村第一个医生。”去年新建的校舍里,她坚持保留了那个敲了二十年的氧气钢瓶,“这是云顶村最动听的钟声。”

当春风再次掠过高原的格桑花,五十三岁的王春梅依然站在三尺讲台。她的青丝染了霜雪,却用知识的火种点亮了整个山谷。那些飞出大山的孩子,带着老师编织的温暖,正在把春天的故事写向更远的地方。

二、驿站服务团队分享红色经典故事

下午,驿站服务团队在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开展了“分享红色经典故事”活动。本次活动的分享人为2241014赵文哲同学,分享内容为《沙海孤舟:八旬老人与他的三千七百棵胡杨》,由我院24级各班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以下是活动瞬间:

图片2.jpg

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沙梁村,王有福每天黎明都要爬上那座被风蚀成月牙形的沙丘。他怀里揣着用化肥袋缝制的笔记本,上面歪歪扭扭记录着三千七百棵胡杨的坐标,这是他与沙漠对峙四十三年的战利品。

1979年的春天,二十八岁的生产队长王有福带领村民在沙窝子种下八百棵杨树。三天后的黑风暴卷走了所有树苗,也卷走了六个孩子的课桌。当他在三十里外的沙沟里找回教室门板时,指甲缝里渗出的血珠和沙粒凝成了暗红色的痂。

往后的每个清晨,沙梁村最早亮起的油灯总是王家的土窑。王有福用旧账本背面绘制沙漠地图,拿缝衣针在帆布上扎出星斗般的定位孔。他发明了“草方格”固沙法:将麦草捆扎成井字网格,每个格子中央种下蘸过马粪水的树苗。当第一抹绿意在网格里探头时,全村人听见了他嘶哑的欢呼。

2008年特大旱灾,守护了二十年的防护林开始枯萎。王有福把女儿寄来的养老钱换成三十头毛驴,每天往返四十里驮水浇树。沙地上深深浅浅的蹄印里,渐渐蓄住了珍贵的晨露。最艰难时,他嚼着沙葱叶对枯树说话:“咱们得活过这场啊。”

今年开春,遥感卫星照片显示毛乌素沙漠南缘出现了一片手掌状的绿洲。八十一岁的王有福依然穿着露出棉絮的军大衣,佝偻着背给新栽的树苗系防风绳。他皲裂的掌心纹路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沙粒,这些沙粒见证着沙梁村从搬迁名单上被划去的时刻——去年冬天,飞走的候鸟重新在这里筑了巢。

当治沙队员带来无人机巡查时,老人执意要用红布条在每棵树上做标记。“它们都有生辰八字哩。”他说着翻开泛黄的笔记本,春风掠过纸页,沙沙声与林涛交织成塞上最动人的和声。

责任编辑:罗佳
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服务团队于3月18日开展了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系列读书活动第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