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两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第三公寓开展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活动第213期

发布时间:2025-03-18 14:33:47

全面深化落实“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工作的开展,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服务团队于3月6日开展了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系列读书活动第213期,本次活动由赵戈老师组织开展,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

一、2024级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

  早上,驿站服务团队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24级各班级自习室开展了“分享红色经典人物”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本次活动的分享人分别为:31班贺渝,21班费俊炜,12班李建军,11班李贤明,61班王智锋,52班罗家轶,14班黄天豪,51班郭宝聖,41班李长坤,13班陈世豪等同学,本期学习的感动中国人物为顾诵芬。以下是相关内容:

图片2.jpg

今日分享的红色人物——顾诵芬

在时代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是《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用平凡铸就伟大,以点滴善举汇聚成温暖人间的力量。

顾诵芬院士,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儿时,日军飞机的呼啸投弹成为他心中的阴霾,也在心底种下航空报国的种子。从无到有,他带领团队攻克航空关键核心技术,歼-8、歼-8Ⅱ战斗机横空出世,捍卫祖国蓝天。没有先进实验设备,就用自行车轮模拟飞机旋转;没有经验借鉴,就日夜钻研、反复计算。风洞轰鸣,吹不散他对航空事业的执着;岁月流转,磨不灭他科技报国的初心。他以赤子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航空事业紧密相连,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菌草之父”林占熺同样令人动容。他深知粮食匮乏对贫困地区的困扰,毅然投身菌草研究。为选育优良菌草品种,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在荒滩野岭间寻找希望。从最初无人理解的艰难起步,到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菌草,林占熺历经无数次失败。菌草不仅能种菇致富,还能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他把技术无偿传授给农民,让菌草在大江南北、海外他乡落地生根,帮助无数人摆脱贫困,用小小菌草铺就绿色发展、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还有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他们虽身体残疾,却身残志坚。张顺东失去右臂和双脚,李国秀仅有一只手,可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靠着顽强的意志,他们学会用脚写字、用手耕地。从养牲口、种庄稼,到尝试电商销售农产品,一路磕磕绊绊,却从未放弃。他们相互扶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诠释着“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自立自强的榜样。

这些感动中国人物,或是科技巨匠,或是平凡百姓,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他们的事迹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心怀梦想、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二、驿站服务团队分享红色经典故事

下午,驿站服务团队在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开展了“分享红色经典故事”活动。本次活动的分享人为朱科成,分享内容为《水缸的秘密》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4级各班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以下是相关内容: 

今天分享的红色经典故事——《水缸的秘密》                               

瑞金黄柏乡胡岭村,有个叫钟大娘的老人。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借住在钟大娘家。

那时正值炎夏,村里水源稀缺,用水全靠村头一口小井。战士们每天天不亮就去挑水,不仅满足部队需求,还帮乡亲们把水缸都挑满。有个年轻战士小张,别看他身材瘦小,干起活来却丝毫不含糊,一趟又一趟,稚嫩的肩膀磨出了血泡,可他咬着牙,硬是没喊一声累。

部队离开那天,天还没亮。钟大娘早起做饭,发现自家水缸满满当当,可院子里却静悄悄的,红军早已悄然离去。她这才想起,昨晚隐约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原以为是做梦。

钟大娘望着水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知道,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队伍,为了不打扰乡亲,总是默默付出。此后,这口水缸成了钟大娘家的宝贝,她时常对子孙讲述这段故事:“当年红军帮咱挑水,这份恩情不能忘。”

岁月流转,水缸的故事在村里代代相传。它见证了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每当看到水缸,人们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那份无私奉献与真挚情谊。

责任编辑:罗佳
第三学生公寓“两强”学生社区驿站服务团队于3月6日开展了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系列读书活动第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