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树“两强”特色,筑“书香”社区读书活动第五十四期

发布时间:2024-03-21 15:37:41

为全面深化落实“两强”学生社区驿站工作的开展,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于3月13日在教三413开展读书活动,本次活动分享人刘绪敏,同我院23级各班团支书及22级青马学员共同分享学习。

图片4.png

本次分享的书目是——《红烛》

《红烛》,是闻一多创作的第一部诗作,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红烛》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用红烛一般的赤子之心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23级学生学习红色经典故事今日人物——史忠恒

史忠恒(1898年-1936年10月),男,吉林永吉人。1926年入东北军服役。九一八事变后,任吉林抗日救国军连长。吉林抗日救国军溃散后,随余部在吉林东部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任团长、旅长。1934年加入党。同年率部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二师师长。同年10月在黑龙江宁安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1926年,史忠恒终于不堪忍受屈辱离家出走,决心自找一条生活出路。他靠打短工,做学徒,历尽千辛万苦,几经辗转,投到吉林督军署卫队团当兵。他以为这下就不会再受欺辱了。哪里料到,在这里,不但由于各级长官层层克扣,士兵的薪饷异常菲薄,而且森严的等级制度更让人难以忍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东北进攻,由于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得手沈阳后,迅速向东北腹地推进。身为军人的史忠恒,面对领土被占、人民的苦难,想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又感到势孤力单,作用不大。

1932年底至1933年初,许多义勇军上层发生动摇,队伍相继瓦解。在这严重关头,史忠恒依然坚定抗日的信念,更自觉地靠近党组织,接受党的领导。他不愿南下关内或转赴苏联,决心留在东北坚持抗战到底。

1933年1月,史忠恒等七名工农出身、作战勇敢、坚持抗日的同志建立了秘密党支部。

1935年5月在汪清县老爷岭遭遇战中,他也几处“挂彩”。战友们盼望着史忠恒能像以往一样,战胜死神。然而,这一次史忠恒却再没醒来,他永远离开了人间,长眠在为之浴血奋战的东北大地上。

图片5.png

本次学习告诉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继承他们的信念与理想,将红色精神传承。                            


责任编辑:罗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于3月13日在教三413开展读书活动,本次活动分享人刘绪敏,同我院23级各班团支书及22级青马学员共同分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