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博济书院三月份“学院活动日”精彩回顾
为进一步落实书院与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博济书院开展“学院活动日”系列活动,邀您一同回顾精彩瞬间。
01
系统科学学院
“大模型领域的新进展及前沿动态”学术讲座
3月15日上午,在昌平校园二号教学楼218教室,系统科学学院邀请金融机构大模型李晓腾研究员开展主题为“大模型领域的新进展及前沿动态”的学术讲座,吸引包括系统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班师生、其它各院系专业同学在内的几十名师生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系统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班班主任刘卯鑫老师主持本次活动。
李晓腾研究员结合自身从基础学科转向人工智能应用的职业路径,系统梳理了全球大模型技术发展脉络,并重点解析了国产自主研发的Deepseek模型的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通过案例分析,他生动阐释了“系统思维”如何助力交叉学科人才在智能时代开拓创新赛道,其“以底层逻辑驱动技术迭代”的观点引发听众深刻共鸣。在问答环节中,与会师生围绕大模型伦理治理、技术落地瓶颈及学科融合实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李晓腾研究员一一回应,并鼓励同学们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创造性和洞察力,在复杂系统中寻找创新突破口。
02
社会学院
“思想对话助研究创新”学术交流会
3月30日晚上,在昌平校园第二教学楼312教室,社会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杨宇昭、王培育两位博士研究生作为主讲人,分别就《从“高龄难养”到“在村安老”:家庭式养老院的韧性实现路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坪民歌的传承和保护研究》两篇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社会学院2024级博士班班主任郑雄飞教授组织开展本次活动。
杨宇昭以中西部农村家庭作坊式养老院为研究对象,以韧性理论为核心构建分析框架,探讨这类养老院在资源约束、高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条件下,如何通过内生性机制实现低成本、高效能、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供给,从而回应农村中高龄老人“高龄难养”的迫切需求。王培育同学通过对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的实地考察,对西坪民歌田野调查进行了专题汇报,系统梳理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保护现状。研究发现,西坪民歌作为豫陕鄂三省交界地区的文化瑰宝,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同学围绕西坪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形成机制、地方词汇的历史渊源等方面展开多维度对话。这些讨论既深化了对西坪民歌特质的认识,也为非遗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反思,彰显了跨学科对话的学术价值。
在学术交流会的尾声,郑雄飞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两位主讲人的汇报逐一进行了详细点评。针对杨宇昭的研究,他指出论文需要明确区分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其次,研究框架应当围绕核心概念“韧性”展开,同时厘清其与“适配性”等概念的异同,在标题设计上,建议突出学理性创新,研究的论证过程需要紧密结合田野材料,确保案例研究的规范性,并建议在讨论部分与既有研究展开对话。论文的整体逻辑应具有自洽性。针对王培育的研究,他指出要在保持田野调查故事性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术性,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揭示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将个案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问题。同时,在政策建议方面要注重针对不同主体制定差异化方案,同时要严格把握“地方性”等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涵,使博士论文既保持生动的叙事特色又能实现理论创新,最终完成从个案描述到理论建构的学术提升。最后,郑教授寄语全体与会博士生,希望大家以此次交流为新的起点,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与专注,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学术视野推动学科发展。
博济书院“学院活动日”系列活动搭建了跨院系学术对话平台,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为构建科研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