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社区活动丨2024级博士班成功举办首次学术交流会
为持续推进学生社区建设,丰富学生社区文化内容,各院系学生社区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旨在推动“五育活动进社区”,促进社区青年全面发展,共建和谐美好学生社区。
2024级博士班成功举办首次学术交流会
2024年10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24级博士班在学院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次班级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班长唐哲主持,班主任郑雄飞教授以及2024级北京校区全体博士生参加。本次活动是郑雄飞教授推动的、社会学院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最新举措之一,旨在提供开放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同学们对前沿研究的理解,增强博士生之间以及与教授之间的学术交流互动。
主讲人邓泽博同学分享了他关于心智障碍者在集中就业模式下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基于对B公司的个案分析,邓泽博构建了涵盖客观与主观维度的质性评估体系,详细探讨了心智障碍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福利保障情况,并提出了“主辅协同”机制,强调了企业的主动参与、政府和残联的支持、以及助残组织与家庭的协同作用对心智障碍者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
在汇报结束后的讨论环节,与会同学积极进行点评和讨论。唐哲、郭嘉伟和黄雪皓指出引入量化手段进一步验证机制中的具体因素;姜宇航强调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的主观评价差异可能影响就业保障效果,建议纳入该因素;任德靖和覃瑶提出主体分类问题,并讨论了不同主体在就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孙宇寒建议增加企业制度性责任的分析。岳薇认为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可以作为构建评估体系指标的来源。李胧珊和杨宇昭则提议对尚未成功实施集中就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并与成功案例对比,以明确企业实践中的具体挑战和福利多元主体互动的实际效果。
最后,班主任郑雄飞教授对本次学术交流会作总结发言。郑老师首先对研究的分析框架进行了点评,指出应进一步完善对各主体与企业间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归纳更全面的作用机制。同时,郑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交流会的积极成效,指出同学们通过提问和讨论展现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充分营造了博士班同学们较高的学术热情与扎实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