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明行学堂】“青春如火,光影砺志”红色观影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5-05-16 10:33:30 明德书院


光影回溯,岁月峥嵘

银幕之上

《我的1919》外交风云激荡

顾维钧以铁骨铮铮直面列强

1921》星火初燃

十三志士于风雨如晦中点亮东方

两片交织

一为民族之痛

一为觉醒之光

我们以眸为笔

以心为纸

在胶片流淌间

摹写山河血泪与青春烈火

历史非旧卷

而是永燃的炬火——

照见来时路,亦映前行人

影片介绍

图片1.png

图片2.png


5月4日、5日下午,明德书院团委组织200余名学生共同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和《1921》。

《我的1919》聚焦1919年巴黎和会,展现了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列强环伺下捍卫国家尊严的艰难抗争,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与觉醒。

1921》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程,刻画了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信仰与热血。

两部影片以不同的历史视角,共同呈现了百年前中国人为民族命运奋起抗争的壮阔篇章,激励当代青年铭记历史,勇担使命。

观影现场

图片3.png

活动总结

散场时已近黄昏,但讨论的热度未减。有同学说道:“原来历史课本上的1921年,是由这么多炽热的青春共同书写的。”

两部影片的互文放映,恰好构成了一部立体史诗的上、下卷——前者展现民族危亡之痛,后者昭示救亡图存之路。

这次观影活动最珍贵的收获,是让明德学子在历史叙事中发现了“人的温度”。当百年前的理想照进现实,那些曾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终于以血肉之躯的方式走进了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图片4.png

学生感悟

五四青年节,我在书院的组织下观看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观影中,我仿佛被拽进那个风云激荡、列强肆虐的旧中国,心中翻涌着难以平息的波澜。

巴黎和会上,中国虽为战胜国,却如待宰羔羊。列强傲慢地瓜分利益,日本妄图强占山东。顾维钧先生身着笔挺西装,在谈判桌上慷慨陈词,用无可辩驳的史实与逻辑,为山东权益据理力争,那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振聋发聩。然而,弱国无外交,他的努力在列强的强权面前不堪一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权益被践踏,这锥心之痛如阴霾般笼罩。

如今,山河已无恙,繁华映眼帘,但先辈们在和会上受的屈辱、流的血泪绝不能被忘却。作为北理学子,我们一定要自立自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守护家国的利器,以青春热血,铸就新时代青年的钢铁脊梁。

——2024级 康江天

观看《我的1919》,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影片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面对列强瓜分中国山东的企图,发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正义呐喊,掷地有声,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爱国心。可即便据理力争,中国作为战胜国,仍难改变被欺凌的局面。

“弱国无外交”,这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悲哀。但顾维钧等人的抗争,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捍卫主权的决心。如今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可这段历史始终提醒我们: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2024级 陈安洁

电影《1921》中,李达夫妇在白色恐怖中印刷刊物,为革命奔走。李达在天台哽咽道:“百姓连火种都没有,我们得做这盏灯!”那一刻,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百年后的今天,硝烟散去,但青年的使命仍在。我们虽无需抛头颅,却要在科技、文化等“新战场”上敢为人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攻克学习和生活难题时,我常想起先辈“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新时代的“火种”是创新与担当,我们应以知识为炬,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先辈擎起的火炬,终将由我辈传递!

——2024级 汪昕潺

观看《1921》,我心潮澎湃。影片生动展现了百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在复杂时局下不惧艰险,突破重重阻碍,齐聚上海召开中共一大,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用热血和青春为旧中国带来曙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4级 胡博文

 

 

 

 

 

 

 

 

 

 

 

 

 

 

 

 

 

 

 

 

 

 

 

 

 

 

 

 

 

 

 

 

 

 

 

 


责任编辑:马凯
5月4日、5日下午,明德书院团委组织200余名学生共同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和《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