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信•寻迹】青衿寻迹沧桑处,赤子同书奋进章
寻迹简介
睿信•寻迹主要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为积极分子提供遗迹走访、实践调研、浏览参观的平台。红色实践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必修环节。
活动概述
本期共学会“寻迹”活动的第一站是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既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纪念遗址,更是值得全人类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在实地游览中,深刻感悟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不朽篇章。
圆明园历史
文明的基因从未因建筑的倾颓而湮灭。数以百万计的圆明园文物,在庚子劫火中化作星散寰宇的文化密码,而今尚存的吉光片羽,已然成为打开历史记忆的密钥。当观者凝视这些文明的碎片,不仅是在追溯一个园林的兴衰史诗,更是在触摸民族血脉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激荡起对文明传承的深切思考,唤醒深植于华夏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队员探访实记
天气转暖,由冬天复苏的圆明园显得更加迷人。在睿信书院实践部成员宋芳语、张书瑜和刘馥嘉的带领下,共计36名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圆明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劫灰飞尽,笃行致远,铭记国耻,让历史不再重演;追忆先烈,将英雄永驻心田;牢记使命,努力奋斗一往无前!做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当勿忘国耻,自立自强,应当以史为鉴、知史奋进,严于律己,慎独自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
活动感悟
参加“寻迹”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第一期——圆明园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漫步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之间,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过去、现在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曾经,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汇聚了无与伦比的建筑精华与珍贵文物,它不仅是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然而,近代列强的入侵,让这座辉煌的园林遭受了野蛮的洗劫与焚毁,大火连烧三昼夜,无数的奇珍异宝被掠夺,精美的建筑化为灰烬,只留下残垣断壁,默默诉说着曾经的屈辱。
如今,站在圆明园的大水法遗址前,望着那些被焚毁后依然屹立的石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它们像是坚韧的战士,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没落,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与民族尊严。同时,圆明园的残迹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曾经的悲剧不再重演。
——尹泓宇
初春的寒风仍裹挟着料峭,我迎着刺骨的北风的踏入圆明园遗址公园。西洋楼废墟前几株老柳垂下鹅黄丝绦,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轻轻摇曳,像是被岁月揉皱的绢帛上残留的金线。这座曾经汇聚东西方建筑精粹的"万园之园",此刻却以破碎的姿态,讲述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大水法的汉白玉残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手指抚过石柱冰凉的裂痕,仿佛触碰到1860年那个燃烧的秋夜——英法联军劫掠时的狞笑、火舌舔舐檀木的噼啪、瓷器坠地的脆响,都在石头的肌理间凝结成永不愈合的伤口。远瀛观遗址前,我凝视着那座孤悬的雕花石门,它如同被利斧劈开的画框,框住的不再是喷泉花园,而是天空中盘旋的寒鸦。
离园时午日的太阳将金色光线投映在残垣上,而这些支离破碎的建筑遗骸,恰似历史长河中漂浮的文明碎片。圆明园的废墟永远在提问:当我们抚摸这些伤口时,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历史的暴力记忆?这些被摧毁的美的残骸,或许正是文明最坚韧的种子——它们以破碎反抗遗忘,用伤痕铭记重生,在每年春天的第一缕暖风里,默默孕育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胡文昊
结语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教训仍历历在目。灰飞烟灭的遗址背后,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的血泪教训。我们不否认历史,因为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正是有往昔失败的经验历历在目,才使得如今“昂扬向上的曲线是中国青年的奋斗轨迹”,才使得一代代中国青年努力奋斗,再创新中国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