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京港学术互鉴 共探未来创新 | 未来精工技术学院2023年暑期赴香港研学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3-08-29 17:2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为了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激发科研创新思路,促进与香港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7月9日至7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师生开展了2023年暑期赴香港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香港地区高校的参访交流,学习了解了香港高校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科研成果、创新实践,同时亲身感受了“东方之珠”的风土人情。

Day1 香港理工大学

7月10日,同学们首先来到位于香港九龙红磡的香港理工大学。在这里,机械工程系系主任苏众庆教授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及机械工程学院的发展和概况,同学们了解到香港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当地学生的就业导向,目前机械工程系的博士生大部分都来自内地高校。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其中赛马会智龄汇项目是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面向老年人的产品进行研发创新,同时整合市场其他产品服务提供的养老一体式解决方案。在参观超精密仪器加工实验室的过程中,同学们在感叹先进研究设备的同时,就“卡脖子”问题与老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Day2 香港中文大学

7月11日,同学们前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位于沙田。它的校园面积为全港最大,校园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系主任Professor Wei-His为大家做了学校及学院的相关介绍。该系虽然规模较小、师资数量少,但总体实力强,培养出了很多高水平的学生和杰出校友。

无人机器人是这里的一大特色,香港中文大学的机器人队曾在过去几年中得到过7次香港赛区的冠军,2次亚洲赛区冠军。在无人机器人实训中心,同学们观看了刚刚获得“套圈”主题竞赛大奖的机器人实操训练,班级中参加相关赛事的同学关于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感器、算法等与学校机器人队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碰撞出了很多的思维火花。

Day3 香港科技大学

7月12日行程第三天,同学们来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校园坐落于地灵人杰、背山面海的清水湾半岛上,依山傍水,景色美丽。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孙庆平教授首先热情地介绍了学院专业和科研方向,同学们还对学科划分、培养细节、本科生毕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绿色制冷实验室,孙庆平教授团队研发的固态制冷机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普通空调更加静音且没有碳排放,所用材料能达到的理想效率更高,随着后续研究开发,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市场前景广大。在机器人实训中心,同学们讨论了3D打印材料的使用以及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香港的本科生、研究生互相交流科创经验和心得,也收获了不少新思路和新动能。

Day4 香港大学

7月13日,同学们前往香港大学参观交流,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成就、电子系系主任黄建业等与大家进行了讲座交流,同学们了解到电机电子工程系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智能系统数据与网络,二是光子与电子学,三是电力能源与控制系统。

同学们也参观了对应的实验室。在IC实验室和加工车间,同学们近距离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到了芯片,并与博士生学长交流了所制作芯片精度、用途,所用仪器来源以及美国对中国进口高精度仪器的限制相关问题。在高速显微实验室,同学们看到了能实时扫描和处理每秒3GB的高速显微镜,该显微镜已经被应用在了香港儿童医院检测血液病的实际医疗中,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校企协同为社会做出的切实贡献。

Day5 香港城市大学

7月14日是行程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在座谈交流中,同学们了解了学校的能源动力专业情况以及香港土地利用率等问题,也对内地与香港的发展情况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

在中华电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同学们详细的了解了香港能源的种类和占比,并对碳中和这一话题与香港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随后,同学们参观了三维原子探针联合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为材料科学家提供最先进的研究平台以进行先进材料研究,实验室展示出的先进技术和精密结构确实让同学们开阔眼界。

活动感受

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让未来精工技术班的同学们全面提升了对香港高校的认知,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全球视野和学术素养,还为大家未来的学习规划和学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与香港地区优秀学子的深入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通过参观实验室、工作坊,参与研讨会,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意义。

不仅如此,交流活动也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把握住世界科技的脉搏,迎接未来的挑战。

这次交流活动将成为同学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将所学所感带回学校,并借此激励自己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勇毅前行。

朱冠仪

这几日我们主要与香港各高校的机械系进行了交流,聆听了其负责教授的报告并参观了代表性的实验室。在这样的学术交流中,我最明显的感受即为实用主义与高精尖技术的交汇碰撞。各个实验室均采用了世界上最前沿的仪器设备与加工技术的配置,或完整引进,或自主研发;而与这样的配置相得益彰的是坚实的实用主义,力图将所有的技术突破落到实处,实时反馈到项目进度与产品研发中,使得研究成果保持“小”而“精”:“小”是指研发方向保持精准而不冗余,“精”是指采用的技术原理保持先进和创新,为实验室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郭浩然

7月9日到7月15日未来精工技术学院来到香港进行交流,在五天时间里,我们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五所学校。我们的参观重点是学校的实验室,在几所大学的各种高精尖技术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香港科技大学所展示的零温室气体排放空调,这种空调和我们常用的空调不同,它不需要使用制冷剂,而是通过金属的形变发生吸放热现象制冷和制热,其产生的热量也不会直接排放到室外,而是利用在室内需要热源的地方,比如热水器。我们在这种空调上看到了好多与所学相关的内容,更加切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也印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道理。

谷笑涵

除了与各高校的教授进行学术培养方面的交流外,在校园中看到的独特校园建筑与文化也令我们大开眼界。

香港土地面积小,居民数量多,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高校的校园规模也相对狭小,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楼宇错落密集,甚至没有操场。除了校园小,教职工规模也小。在我们到访的几个机械学院中,教授多为30人左右,与我校机车学院百余人的教师团队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看惯了钢筋水泥,在香港科技大学进门处的宽阔海景令人眼前一亮。就修在海边的操场使我不禁想象在晚风中看着大海运动是多么惬意。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也颇有特色,学校修建在山上,在这个楼的一层也许就是另一个楼的十层,这与我们的山城重庆有相似之处。因为地势陡峭,校园内师生通勤多乘坐校园巴士而非单车。

耿子翰

这次香港之行,我们和各校专业的系主任交流,增进了对香港各大学学生培养,就业和深造情况的了解。我们参观了香港五所大学的实验室,直接体验了香港高校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感受到了香港五校的学术理念;参观过程中,教授们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学到了很多前沿研究热点,看到了很多高端设备,了解了前沿学术研究过程是什么样的;我们还参观了香港各大学的科创中心,了解他们的学生科创成果,其中香港科技大学的机器人队让我印象深刻,我了解了他们科创成果的高水平,以及学校对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还参观了香港各大学的校园,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校园文化,增进了互相了解。这次香港之行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李昊

经过七天的访学,同学们了解了香港各所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和科研氛围。从学习生活方面看,香港各大学学生与内地存在很多不同。在香港,半数以上本地学生再本科毕业之后就会选择就业,在能够独立地支持自己生活后才会选择性地读研、进修等。香港各大学学生本科学习内容中,对偏实践和应用的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内地大学,我认为这是本科生就业压力和需求所导致。科研氛围上也有所不同。香港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而重工业、制造业缺失,这导致了香港各大学面向应用的、实际应用价值高的研究热度高,而应用价值高的研究对应的是更贴近人类生活的科技、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科技。但在香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航空航天、核能源等研究也很受欢迎。

王怡森

回忆整个香港行程,我无法忘记各个高校对制造的痴迷。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里的3D打印机为香港翘楚,其精密仪器实验室更是国家重点,香港中文大学的机器人团队在比赛中连续折桂,香港科技大学的实用性机器人稳步推进,香港城市大学的老师直言香港急需再工业化,很多优秀学生选择进入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城市大学为解决能源问题而设立核子工程专业。应该说,学校的重点项目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需求,香港政府重视制造业,香港大学重视改善社会,这是一个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过程。应该说,不仅香港如此,全国更是如此。我们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在创立之初就瞄准国家之所急,为国出力,相信我们未来可以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攻克难关。

张佳馨

在几所高校交流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香港高校的科研方向都有很强的民用落地导向,其工作基本聚焦在香港的社会重大需求,如应对严重老龄化问题的医工融合方向、应对碳排放环境问题的材料能源研究等等,它们所指向的社会问题同样也是大陆高校及科研机构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这样的观察也提醒我,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我们在坚持“军工报国”理想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并服务于这些重大社会和民生需求,思考尖端技术走向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我们要更进一步发扬创新精神,走到世界科研的最前列,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责任编辑:马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师生开展了2023年暑期赴香港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香港地区高校的参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