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乡”约盛夏践青春 “农”墨重彩绘振兴——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火热进行中

发布时间:2023-07-25 11:21:50

实干是青春最响亮的誓言,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暑假以来,我校组织12支校级重点团队、67支校级团队和162支院级团队,3000余名师生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走进红色革命基地、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厂矿企业等生产生活最前沿和改革发展主阵地,开展理论普及宣讲、科技支农实践、国情观察实践、青春筑梦实践等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牢记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今年,我校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作为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和生动教材,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参与活动学生的“必读”内容,鼓励实践学子通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足迹、开展读书分享会、访谈先进典型等形式,以青春的视角、青春的表达,感受祖国发展变化,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在金寨县大畈村、颍上县吴寨村,校党委书记张庆亮等校领导分别看望慰问了农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等单位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师生,为他们来到偏远乡村“自找苦吃”的行为点赞,并谆谆教导同学们,要感悟重大成就,在坚定历史自信中砥砺前行;要勇担时代责任,在明确目标方向中奋发有为,要守牢安全底线,在主动担当作为中展现风采。

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结合工作实际,组建青年宣讲团走进中小学校、革命烈士陵园、红色馆址和田间地头等,用青年话语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传递党的声音,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送到基层干部和群众心坎上。同学们纷纷表示,将始终牢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省内“农字号”高校排头兵,我校在农业强省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百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江淮大地基层一线,结合学科专业,积极开展政策解读、产业调研、电商带货、科技支农等特色活动,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实践和服务,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切实需要。

全国“三下乡”专项行动——乡村振兴“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校级硕博研究生重点团队走进宁国,围绕“校地合作”“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专题开展调查和研究,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引入博士挂职、研究生“长下乡”等服务新模式,选拔10名研究生进驻“科技小院”,扎根一线零距离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

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组建24支“乡村振兴”专项团队深入科研院所、植保站、综合试验站和乡村一线,广泛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绿色课堂、土壤检测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调研生态文明,守护绿水青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我校组建了4支“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3年青少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团队,深入芜湖市、池州市、宁国市、肥东县等地开展绿色发展调研、生态环保科普宣讲、低碳环保实践等系列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访百强金寨 绘擎天蓝图”实践团队以“大畈印记”为理念,用一周的时间精心设计并描绘了农耕文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化赋能振兴乡村等墙面装饰图案,让一面面白墙“焕发新颜”。赴芜湖市缸窑村、安庆沿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泊湿地群和永久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图斑进行调研,探究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和经济建设的影响。

林学与园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组建社会实践团深入乡村,探究绿色生态资源赋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安农学子自觉行动。

坚持知行合一,绽放志愿青春

三下乡期间,我校将常态化志愿服务与短期社会实践有机衔接、一体推进。今年,我校先后与合肥、阜阳、六安等地团市委以及绩溪、长丰、蜀山等地开展校地合作,组织近百名大学生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扬帆计划、社区实践、企业实习,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等单位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敬老院、中小学、居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通过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科普讲解、创意绘画、课业辅导、趣味游戏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暑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通过看望慰问老人、解读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周边环境清理,给老人送去温暖;通过推广普通话、传承非遗文化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火热开展。安农学子沉下心来、俯下身来“自找苦吃”,读“无字书”、进“百家门”、行“万里路”,不惧挑战、向难而行,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用朝气和学识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杨金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校12支校级重点团队、67支校级团队和162支院级团队,3000余名师生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